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念戒近道 (第4/13页)
为什么不说呢?恐伤鹅命啊!那鹅现在已经死了,就可以告诉你了,那个珠子在鹅腹里呢!我要是提前说珠子在那里,你还不得伤鹅命吗?为了保护这只鹅,不让你伤它,所以我才没说。”最后,这个珠商就向比丘自责、忏悔,并赞其戒德。就这么殊胜,为了护持一个众生,都这样持不杀生戒。 在这部论里还有一个典故。就是几个比丘泛海,就是过海,坐海船。这个海船突然破了,这时候“有一位年少比丘捉一枚板”就是抢到一个木板。在海里如果有一个木板,他就可以浮在水面不死。这时候,他突然发现一个戒腊多的比丘,就要沉没在海里,因为他年老力衰,也没有板。后来,他想起佛戒中有言:“诸有利乐,应先上座。”上座,就是资历比你老的、比你出家早的、有德的,这称为上座。怎么办?他当时想:佛既然这么说,我应该遵照佛戒,不考虑自己生死的问题。 最后,他就把那个木板扔给那个老比丘了。老比丘得到这个木板,他就不会死了,浮到海岸。这个年少比丘就往下沉,他没有板能不沉吗?他往海底沉。刚沉到一半的时候,海神就把他救了。因为这个事情海神看得非常清楚,海神也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都非常明白的。因为他持戒精诚,海神就把年少比丘接到岸上,并跪下称赞,认他为师,跟他受戒。这个确实是很殊胜的。 在《僧祇律》里还有一个典故。佛在世时,有两个比丘来见佛,在半路上,一个比丘病了,另一个比丘就舍弃他,先去见佛。一看他有病了“得了,我先走吧!我先见佛,我得先完成任务,你看你耽误我的路程了。” “佛知而故问”问他。这个比丘“具白前事”就把这个事情讲了。佛说:“此是恶事”是不应该做的事情。“若有比丘,心怀放逸,懈怠不精进,不能执持诸根,驰骋六欲。虽近我所,为不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能执诸根,心不放逸,专念在道,虽去我远,即为见我,我亦见彼。所以者何?随顺如来法身故,破坏诸恶故,离贪欲故,修寂静故。汝等比丘同出家修梵行,汝不相看,谁当看者?汝还看病比丘去。”说:你不用来看我,你还是看病比丘去吧!后就把他撵走了。 我们僧团也是这样,僧人中谁有病了都要互相照顾,要问候的。不管大小,小的问候老的,老的要关心小的。谁有病,大家都要瞅一瞅、看一看的,要慰问的。要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有的人一看这人有病了“这真烦人,你看他这么多毛病,这不影响我修道吗?吐得到处都是,吃饭也不好好吃,种种的毛病…”最后就厌弃他。实际上,你这种厌弃法是佛所不接受的。 佛说:你虽然见我身,但由于你这种放逸,不能真正见我。如果你诸根不放逸,而且能够不嫌弃这个有病的人,能精心地照顾,你那才是真正见我呢!虽然你去见佛,佛也会把你撵走的,还得赶你走。所以我们在持戒上一定要看到这个问题,要持戒,看护病人也是一种持戒,病人也是福田。 你不要以为:我们俩是一起剃度的,还住在我对面的床上,我成天都看着他在说话,说话也挺冲的,脚也不洗,弄得埋埋汰汰的。他一旦病了,我跟你说,那就是福田了,那身份就变了,你可别轻视,你再有那种轻视心就不对了。平时有轻视心都是不对的,这时如果你再轻视,就更不对了。他那个身上是福田了,我们得尽心尽力去照顾。 过去有一个国师,就是悟达国师,腿上生人面疮。他以前照顾过一个长癞的比丘,人家都嫌那个比丘埋汰、有味,就他伺候了很长时间。最后那个比丘在走的时候告诉他:“将来有事的时候你上哪去找我。”他后来得了人面疮,没法解救这个仇恨、这个病的时候,就想起那个比丘,于是到那去了。闹了半天,那有病的比丘是尊者,就给他洗三昧水,一洗就好了。三昧水忏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帮助人就是帮助自己,而且也是佛弟子必须做的。如果不这么做,不能照顾病人而舍去不管,实际上,这种行为是一种畜生行为,就是连畜生都不如。 有的动物还互相照顾呢,我曾经看见有个蚂蚁受伤了,它那个身体蜷在一起了。其它蚂蚁要救它回去,有的在前面拽着那个须子,有的在后面拽着腿,两头抻。它那腰都佝偻到一起了,可能是像咱们说的错骨踝似的,它倒不一定是错骨了,像错筋了似的,它蜷在一起。那两头的蚂蚁就去抻,但没抻过来。过一会一看,真死了,就拖,叼着就跑,它一点都不舍离。你看看,我们如果见到病人舍去不管,那是畜生行为。 有的人说:“师父你放心,我将来走路,要是看见病人的时候,我一定要管!”说走路碰上了你管,但是寺院里的病人在眼前你都不管,那个到以后出去管,这可能性就不大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有个障道因缘在那块,想管,这个因缘不让你管,你想做件善事,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在过去就有过后悔的事情,就是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晚上就遇到一个人躺在道边,旁边还有个住家,当时还挺黑。那时候想的第一念:去管;第二念突然想起个什么事呢?“哎呀,他是喝酒了!一般只有喝醉酒的人躺在道边。出家人和喝酒的人不接触,不用管他,管他干吗?”最后就因为他喝酒,另外,离前面那小房很近,那家可以照顾他,那时候就走了。当时觉得理由很充分,我还跟性空说:“先不用管他了,这个人已经喝酒了,旁边还有一个小房,别管他了。” 这事后来想起就后悔“万一不是喝酒的呢,怎么办?万一那家不管怎么办?真要死了怎么办?”这时想起这件事就后悔。闭关的时候那非常后悔,那真是肠子都悔青了。所以说,人不能做盲目的判断,一定要认真去看一看,看到病人的时候,你一定要想法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还有一个典故,《苏摩王经》中讲道:“世尊往昔曾为大力毒龙,若诸众生被其眼视或触其口气者,即死。”就是这个毒龙有多厉害呢?要是被它的眼睛瞅一眼或者它的气碰到你,人就会死的,包括众生也是这样。这个龙王曾经受过一日斋戒,因求净故,就深入森林去了。“疲懈而睡,龙睡时形状如蛇”就缩小了。“身有文章,七宝杂色”身上的颜色非常好。 最后有个猎人看到了,欢喜地说:“哎呀!这稀有难得之皮,献给国王,以为服饰,必得重赏。”说我要是把这个皮扒下来给国王,那国王肯定给我好东西。“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其皮”那龙能不醒吗?那龙就醒了,龙说:“我的力量是可以倾覆大海,何况一个猎人,那太容易了。我的能力都能把这个国家掀个个,易如反掌,一个猎人小物,何能困我?”这是龙王想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