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心女王爷_古代女子的化妆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古代女子的化妆品 (第4/4页)

一般多点缀于额、鼻、两颊和唇边也有点于腹、肚和两腿内侧隐蔽处的痣的色泽有黑色和红色等。

    据1692年巴黎圣但尼街点痣店的宣传称:痣的含义因痣的所在部位不同而异大有区别。比如点于额上的痣象征女王;点于鼻孔两侧的示意不知羞耻;点于眼框上表示充满热情;嘴唇边点痣者表示爱接吻是个爱情不专一的女人;酒窝上点上痣示意主人是位性格爽朗的女人。当然这些含义都是人们设想出来的。

    此外当时的男子也“不甘落后”时兴留口胡这种习俗曾在社会上鼓噪一时。

    据说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爱留胡子所以其后那些爱赶时髦的男子便如法炮制蓄起这种具有国王风度的胡子来了。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有些男子还别出心裁爱在胡子上涂上厚厚的香膏使胡子变得十分坚硬犹如铁丝。此外还有爱在口胡两端装饰彩色假带的时髦男子甚至还有用专门制作的胡子套的引以为美真是无奇不有令人瞠目结舌。(4)香水与香油热

    象古印度时代那样古代欧、亚洲妇女为了身体舒适和吸引人常用化妆术来消除汗臭和体臭。据《埃及的医术》一书介绍古代王公贵族的淑女们常用一种添加芳香物质的油状物作化妆品当时已明用简单的蒸馏法来提取香油但还未明挥性的香水。这种油状香油中添加了麝香、龙涎香或没药等香料也有用茉莉花、番红花等花瓣经过蒸馏来提取香精的。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已把香水滴入洗澡水并用浸透这种洗涤液的海绵来擦洗身体。古代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爱用薰香。有的妇女则在下身放入龙涎香或麝香。

    到了十六世纪由于哥伦布等人现了新大陆其后许多新现的香料便源源不断地带回欧洲如可可秘鲁香膏和华拉尼香料等。当时人们迷信搽香水和香油(特别是含麝香和龙涎香的)能预防梅毒因此社会上很快便掀起一股香水和香油热潮。当时意大利佛罗伦萨有一个商人把舶来的香料运往巴黎出售结果了大财。尤其是路易国王统治法国的十八世纪洛可可的时代社会上香料的销售量极大就连妇女的洗脚水也要掺上香水。据说当时凡尔赛宫的贵妇人还使用过一种所谓“消屁香水”正是无奇不有。路易十四时代的化妆术

    十八世纪初叶法王路易十四统治法国那个时代被称为洛可可时代。据说这个国王为了美容而宁可剃掉美丽的栗金色卷戴上“椭圆形的假套”脸上也涂抹红色和白色香粉。宫廷其它王公贵族也都喜欢涂脂抹粉戴上长及双肩的假套。至于国王的宠妻爱妾和贵妇人更在化妆方面大下功夫她们把香水如同浇水般地撒在身上以吸引男子。

    浴美容也是那些有钱男女们追求的目标当时最时髦的浴美容法是用仔牛的奶洗澡以及用百合、水莲和蚕豆花的蒸馏水、葡萄汁或柠檬汁等化妆水涂擦并按摩皮肤目的是为了使皮肤增白。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白色肌肤的人的血统才是高贵的。

    据记载当时国王的宠妾蒙特斯邦夫人等人的每天美容日程表中规定要有2~3小时的床上化妆时间她们用香水、香粉和香油猛擦身体皮肤使身上能持久保持优雅的香味然后再在身上抹上一层厚厚的白色香粉。

    不过当时的口红和香粉是用铅丹、锡、硫黄和水银等化学药品制作的长期浓妆艳抹地使用这种口红和香粉就会使皮肤变硬

    五、古代女子的化妆

    现在的女子个个似乎天生丽质擦了粉不肯认“谁都看不出我擦了粉!”(某粉底广告词)唐代女子也有这样的虚荣把什么铅粉、研碎的米粒拼命往脸上搽也不管会不会慢性铅中毒或是掉下一块粉疙瘩。在这样的厚粉底上涂上稠密润滑的脂膏其效果就是“一洗脸一盆红泥汤”王建《宫词》记某宫女“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

    工本如此之高所以许多人不舍得卸妆唐诗里经常有“宿妆”一词所谓“射生宫女宿红妆”即指此。温庭筠说某怨妇“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意思是说“你要是不回来见我我就不卸妆”!想想一个浓妆妇女一个月不洗脸的样子其威胁力度不逊于绝食啊!

    唐代的眉形主要有两种:细长的“蛾眉”和宽阔的“广眉”(阔眉)。在唐玄宗后期杨贵妃改用墨烟画眉“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全国上下都学习国母的美容新法结果美容店的青黛和炭条大大滞销。

    过了不久宫里又明了一种“血晕妆”即在剃得精光的眉毛上下用红紫色涂画三四条横道接着用手指将之涂抹至化开看上去血rou模糊。这种在当今时尚界也只有王菲敢化的“血晕妆”在唐代居然大大流行逼得那些积压几十吨墨烟的卖货郎改行做卖炭翁。

    到了元和年间妆容又改了“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妆。”白居易这《时世妆》成了元和某年夏天流行妆容的时尚布词…脸涂赭色黑泥涂唇八字眉高耸的椎髻现在连王菲也没胆化的这种“哭丧妆”居然又一次风靡全国。

    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辟邪又因为高原缺氧嘴唇总是黑黑的并不是涂了“乌膏”据吐蕃文献记载文成公主到吐蕃后认为“赭面妆”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建议松赞干布下令废除这项习俗吐蕃人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这反映了今人的自以为是与无知“赭面妆”在吐蕃不仅没被破除反而从吐蕃占领下的河州流行到了长安。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唐时称“河州”安史之乱时河州及河西走廊被吐蕃所占领丝绸之路因此被切断。吐蕃迫令所有唐人遵从他们的生活习惯改换服装披毡裘衣襟在左边开脸上涂赭土。经过一百余年河湟地区的唐人外表已与吐蕃人无异。不少儿童学的是吐蕃语言汉族的观念已很淡薄中唐诗人司空图路过此地看到的是“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河湟有感》)

    大唐帝国视河州被吐蕃所夺为奇耻大辱时时想着光复河州吐蕃流行的妆容却反过来倾倒了大唐真是没想到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