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 (第4/4页)
芝,命封常清进来坐,并互相谈话,谈得很投机,好象旧相识似的。后来,高仙芝当了安西节度使,奏请封常清为节度使判官。仙芝每次出去征讨,常令常清留守管事。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高仙芝的乳母之子郑德铨已当了郎将,军中威望很高,德铨经常见常清从仙芝门下出出进进,郑就很轻视常清。有一次郑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去。常清到了使院,命令手下人秘密把郑德铨引进大厅,经过好几道门。每过一道门,就把门关上。封常清从案后站起来对他说,我封常清出身贫贱,我想当中丞的副手,中丞再三不采纳,郎将你怎么会不知道呢?现在中丞不听谄言,任我为留后使,郎将你怎能无礼,对我进行凌辱。因此,斥责了德铨,并命绑起来,打了六十板子,爬在地上拽出去。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门外号哭求情,也没行。后来,仙芝见到常清,一句话也不说,常清也不请求谢罪。后来,封常清充任安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在华清宫朝见皇帝。玄宗问起安禄山谋叛之事,让封常清出个主意。封常清为安慰玄宗,大言不惭地说:臣请策马渡河,按计算的时间,取来安禄山的首级,悬于朝门。玄宗李隆基尽管很忧心。但是还夸奖了他。封常清到了东都洛阳,半月后召募了六万士兵。多次交战不利遂与高仙芝退守潼关。仙芝给荣王李琬做副手领五万人进击。十二月十日到陕州,十一日常清在东京失败,十三日安禄山入东京。常清奔至陕州,叛贼的锋芒锐不可挡,烧掉了太原仓,领兵退入潼关,修缮了防守工事。叛贼又很快地追到潼关,由于高仙芝率众奋力抵抗,叛贼没能攻入。后来,因封常清多次败兵被削掉了官职,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监军边令诚对军中之事每每干涉介入,仙芝多不服从。边令诚便把高仙芝、封常清兵败的情况向皇上奏了一本。唐玄宗大怒,派令诚斩高、封二人。封常清临刑上过奏表,但被斩了,将其尸体放在芦席上。边令诚又对高仙芝说:皇上对你也有恩命。仙芝很快走到常清受刑的地方。仙芝说: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辞,说我截扣军饷和恩赐之物,则是诬陷我。他又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士都在,他们能不知道吗?兵士齐呼冤枉,喊声震地。仙芝看着常清尸体说: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的,代我为节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这里,这是命中注定的么?说完,他也被斩了。 李光弼 李光弼在野水渡地方征讨史思明,到了晚上,军队撤回,只留了一千多人。李光弼对雍颢说:贼将高晖、李日越、喻文景,都是万人才能抵挡的人,史思明必然派一人来劫我。我先走了,你领士兵在这等他们,不准和他们交战;他们若是投降,就和他们一起来。这天,史思明召李日越说:你领兵去野水渡,这次一定能抓住他,你派铁骑(披甲的战马)晚上渡过去,为我抓来。又下命令,必须抓到李光弼,否则,你就别回来。李日越率领五百骑兵,早晨接近了雍颢的军队。雍颢的士兵在护城河边,只是互相看着喊叫。李日越感觉很奇怪,问太尉(指李光弼)在吗?回答说,夜间走了。又问,你们有多少兵?回答说,一千人。又问,将领是谁,答,是雍颢。李日越沉思良久,对他部下说,我接受的命令是必须抓到李光弼,现在抓到雍颢不能满足史思明的愿望,回去我必死,不如投降。于是李日越便投降了,和雍颢一起到了唐营。李光弼曾经领兵守河阳,与史思明对持了一年。史思明有一千多匹战马,每天在河南边洗马,用来显示他的马多兵强。李光弼便在诸营中选出母马五百匹,等史思明的马下河时,他把母马赶下河,因为母马都有马驹在城内,所以母马不间断地嘶鸣。思明的战马听着母马嘶叫,便渡过河束,李光弼都赶进了军营。又,李光弼在河阳时,听说史思明已过了黄河,便从远道迂回赶到了东能守,你怎么想的?韦陟说:增兵陕州,退守潼关。李光弼说,你这是用兵的常规,不是奇妙之策。不如移军河阳北边在泽潞阻击,据守三城与他对抗,胜了就可抓住他;败了,则可据城自守,内外呼应,使贼不敢西侵,这就叫猿臂之势。史思明到了偃师。李光弼命令将士赴河阳,以他的五百多骑兵殿后。用石头挡住路和桥,只能打着灯笼慢慢走。贼不敢逼近,晚间到达城内。第二天黎明,史思明率众来攻城,诸将拼死而战,杀贼一万多。活捉了八十人,缴获的器械粮食上万,并抓住了大将徐璜、王李秦。史思明很惊慌,只好退回去筑城对抗。李光弼又要出战,对他的部下说:凡是战争到了最后的时候,都关系到胜利与失败的问题,我李光弼身为三公,决不能死在敌人之手,若是失败了,我决心投河。可是城与河离的稍远,怕到时候难到河边,他便把短剑放在靴中,他下定了必死的决心。这一仗打胜了。他在城西向西方拜舞。军中将士大为感动。后来军队转移到临淮镇守,李光弼带病而行,兵士们抬着他直接到了泗州,李光弼没有到达河南。田神功打败刘展后,逗留在杨府;尚衡、殷仲卿二人攻打兖、郓;来瑱军拒贼回到襄阳。朝廷深患叛贼未除,令光弼到徐州,史朝义退走了。田神功也很快地归回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都惧怕光弼,相继赴关。吐蕃进犯京都,皇上下手诏催李光弼速率兵赴长安。李光弼与程元振二人不和睦,观察局势的变化,迟迟不到京城。起初,光弼治军很严,威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后来,有田神功等诸军,都不受他的控制,因此,光弼很不得志,感到很耻辱,很惭愧,忧郁成疾,死于徐州,时年五十七岁。他的母亲很衰老了。朝廷派庄宅使(唐宫内官名,管理两京地区官府,掌握庄田、磨坊、店铺、菜园、车坊等产业,皆由宦官领职。)鱼朝恩去吊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