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官阶_第二十六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第5/5页)

,深入浅出,让人喷饭,让人感悟,让人觉得这个人知识渊博,又绝没有知识分子那种酸不拉唧的怪味。

    午饭后,稍事休息,李茗公陪同他们观看了全国闻名的内乡县衙。这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涵盖了封建社会中国的半部官文化,至今还在官场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讲解员娓娓动听的解说声中,杜思宝、项明春、郝树声和刘鎏他们四人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延续,古人的回声,规则的传承,时代的更替。一个个都根据自己的心境不同,回味和寻找中华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索解人生的意义,探讨官文化的奥秘。

    讲解员在解说的时候,特别提到,在明清两个朝代,上边只设七品县令这一个官员,其他下属是县令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聘的,由地方筹措薪水,不吃国家皇粮。一般只选聘一个县丞辅佐着县令和其余文武六部的少量人员,这说明古代的人事编制相当严格。你们看,对联上写着“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杜思宝快人快语地说:“哎呀,这样看来,古时候只要中举,一步就能当上县令了,哪像今天升职,有这么多台阶!”杜思宝的这话,是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的。

    刘鎏就想,过去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官员的设置极少,哪像今天这样?不仅设县委书记,还设县长,除了党政一把手外,副职们成堆,这还不说,竟然又设立了助理这种非实职性职务。官员多了,难免要区分先后顺序,名次排列,在同一个官职之间,也存在着看不见的差别,实际上是一种隐形台阶。不论显形的或是隐形的,都会让在职的官员殚精竭虑,孜孜以求,企图跨越上去。

    刘鎏想到这里的时候,精神恍惚,在跨上二堂的那个高台阶时,不小心滑了一下,打了一个趔趄,退到了最低处。项明春看见了,开刘鎏的玩笑说:“看看,我们的刘县长正是没有跨上这个台阶,反而退下来了。”

    大家都笑了,但笑得有点苦涩。

    县里的一个姓郑的副县长闻讯赶来了,热情备至。画家于天、书法家张青山和尹先敦也都赶来相聚。大家兴趣盎然地欣赏了堪称一绝的于天先生的工笔漫画,漫无边际地瞎扯晕聊,一直兴致不减。

    终于,杜思宝向李茗公提出,要拜读他的《官场怪圈研究》书稿。李茗公爽朗地大笑说:“不背朋友们,我这部难产的书,已经从阳道里滑出来了!”

    说罢,李茗公把自己的两部精装的《书生之见》和《官场怪圈研究》取出,一本本地签字,送给诸位朋友。

    在李茗公签字的当儿,项明春急速地翻看了《官场怪圈研究》的目录,上面有“官场怪圈:朝代兴亡之谜;乌纱帽:惊人的吸引力;官场真理:幸福就是当官;革命导师结论:万恶官为首;群体结构原理:官是人类的精英…”共有“序论、结论、十三个章节”等十五篇论著。随便翻翻,读了一些感兴趣的章节,项明春不禁惊叹,政论性质苦涩的文章,竟被李茗公书写得生动活泼,高雅通俗,博大精深,发人深思,而且内容绝无伤世愤俗、热讽冷嘲的东西,全是激昂向上的主调。

    李茗公说:“诸位,我这书迟迟不能出版,主要是编辑们被书名吓着了,其实内容却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著名思想家们的研究后,自己产生的感悟。我在这里做个广告,我这书多半属于自费性质,有书不能无偿读。当然,我还没有混到卖文吃饭的地步,但我并不酸,得把成本收回。如果有人喜欢读的话,请向内乡县衙邮购,诚望书友们赞助一下我这个不算怎么落魄的文人!”

    所有人对这个绝妙的广告哈哈大笑。

    一直到了晚饭时,人们还在津津乐道李茗公的大作,正巧当地市政府的一位副秘书长也来了,又向大家隆重推介了唐都市的作家郝树声,说他也是写官场小说的,也可以叫做公务员小说,内容贴近生活真实,绝不是坐在书斋里瞎编的惩治腐败一类,男男女女混交乱配,借以吸引读者眼球的东西。

    郝树声说:“你们不要相信秘书长的吹捧,我的东西比起茗公兄的著作,无论其思想深度、醒世意义都差得太远了!茗公兄为社会开出的民主政治的济世良药我就开不出来。”

    李茗公伸手作了个下压状:“请树声老弟打住,谦虚太狠就是骄傲。咱们是各行一路,你能用人物、事件,刻画出世相百态,更拥有广大读者。这从你的作品屡遭盗版,再三印刷,已经看得出来了。我们虽说不上英雄惜英雄,也算是惺惺惜惺惺。”

    项明春接着说:“我已经把茗公兄的书翻了一个大概,从我在官场中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感到有一个隐形台阶的怪圈好像你还没有涉及。”

    秘书长和郑县长都有同感,大家一致怂恿郝树声把这一主题当做小说写出来,乘着酒醉,郝树声竟然含含糊糊地答应了下来。

    从那以后,郝树声犯了作家们常见的迷糊病,带着病态和对朋友们的承诺,写出了这么一本拉拉杂杂的文字。完稿的那一天晚上,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自己好像是在一个凹面台阶上做滑板运动的年轻人,忽而上去了,忽而又下来了,始终跨不上那个台阶。

    这梦醒来,迷糊病突然消失了,感到无比清醒。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迷糊中编出来的这二十好几万文字,简直是抱块土坯要在河水里洗净,坯没有了,河水也弄浑了。忍不住恨恨地骂起了自己:你愚蠢啊?你吃错药了?你脑子进水了?这些不过是平平常常的生活,你写它干吗呀!?

    2007年7月15日至2007年9月21日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