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第4/5页)
出现了几种盗版。据说,他和李茗公有深厚的交情。 于是杜思宝跟郝树声打了电话,约定在明天他们到达唐都市以后带上他,一道去拜访李茗公,郝树声非常高兴地答应了。项明春建议杜思宝,要不要约一约已经到市委宣传部上班的叶兆楠?杜思宝斩钉截铁地说,约他干什么?这人是个小人。项明春非常奇怪,在一起相处了那么久,想不到杜思宝对叶兆楠竟是这么一个评价,一肚子狐疑,却没法刨根问底。暗暗想到,真是不知哪马同哪马将着。 因为路途较远,三个人起了大早。也不用司机了,杜思宝亲自开车。 路上,杜思宝向他们讲述了萧干的悲惨遭遇,说了萧干死后留下的手稿内容,项明春和刘鎏感叹不止。 项明春说:“人生啊,犹如一场梦。萧干的悲剧就在于他太想不开了,别说官场之中,就是在任何单位、任何场合下,人与人的差别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何苦为了名利、地位争斗、生闲气呢?” 刘鎏不赞成项明春的说法。刘鎏说:“项老兄,弱rou强食,是动物界的客观存在。连植物也不能幸免,相互争风争光争雨露争养料。如果都像你这种思想,全中国干脆成为寺院和尼姑庵得了。” 项明春说:“小刘你别抬杠,我说的与你说的并不矛盾,即使到寺院里,也有大师、方丈、大和尚、小沙弥之分,这可能是李茗公先生论著的怪圈现象之一。好多看不见的差别,同等级之间存在的隐形差别,不是让人消磨意志,正是激发人竞争的。” 杜思宝稳稳地驾驶着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以一百四十公里的时速前进。这时,忍不住接过项明春的话头说:“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但各持了一个方面。就说萧干这个人吧,他对自己过于苛求,又不试图打破困扰。我听说有一个县的副县长,到了市直一个部门任副职,第一次来客,办公室主任招待了,以后来客就不管了。甚至再找这个办公室主任时,那人看见他有客就溜,干脆把手机关了。这个副县长在客人面前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吆五喝六地安排来客到宾馆吃饭,吃着喝着,渐渐地有了醉意,竟然趴到酒桌上放声大哭,说自己就那么一两千元工资,招待两次客人,自己就没有饭钱了。县里来的客人很不好意思,悄悄地把饭钱给结了。再说坐车,单位里的车辆根本轮不到他坐,周末回家坐公交车,星期一早上早早起来赶公交车上班,集中起来的车票竟然不予报销。这个老兄实在忍不下去了,跑到市委组织部找了这个领导找那个领导,强烈要求仍然回到县里,无论给任何名义的职务,哪怕随便找一个活干干都行。闹得久了,市委组织部只得以一个副处级干部的身份,让他重新回到了县里,没有担当任何职务。结果车子有了,吃饭也可以签单了。要是萧干老兄也这么做,别把自己那个正处级和常务副局长看得太重,恐怕也不至于这么早早地离开人世。” 项明春和刘鎏都说杜思宝认识全面。 项明春建议,既然咱们拜会李茗公的意向是因萧干而起的,干脆先到存放萧干骨灰的地方,凭吊他一下。杜思宝说,正合我意,我还要当着萧干的面办一件大事。刘鎏也表示同意。 到了唐都市,作家郝树声已经把早餐的小吃地点选好,请三个人简单地吃了些豆浆、油条、小笼包、茶鸡蛋什么的,然后一同去市里的骨灰集中存放处,找到了存放萧干骨灰的那个格子。萧干的妻子无力再埋葬萧干,说要等儿子大学毕业后,再隆重地安葬他,所以交了保管费,一直存放在这里。 萧干的遗像安详地望着这些生前的朋友,依然那么神采奕奕。大家向他鞠躬默哀的时候,时间仿佛凝固了。 杜思宝从提包里把萧干的手稿掏出来,用打火机点燃了。 刘鎏说:“杜县长,你怎么把手稿烧掉了?这东西很有价值的。” 杜思宝说:“不要紧,我已经把手稿全部扫描进了电脑,内容也全部修改录入了。反正将来肯定不会为萧干办展览馆,这东西没有保留的必要了。我在上面批了不少感想,如果萧干在天有灵,就把这东西还给他,让他也看看吧,只是不会再和我争鸣了。” 四 一行四人出了唐都市,又行进了一段高速公路,就下道走上了省道,径直走进了世界地质遗产宝天曼山区。 行进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大路上,风景秀美如画。杜思宝关掉了音响,把玻璃窗全部摇下来,任山风袭来的清新空气在车厢内轮回。宝天曼山势雄伟,非常壮观,奇石怪岩,随处可见。白云朵朵,绕山飘渺,充满了诗情画意。虫歌鸟唱,水流潺潺,飞瀑倾泻,山鸣谷应,如同交响音乐,动听悦耳。原始森林中,各种灌木密集挺拔,乔木郁郁葱葱,山花烂漫盛开。隐匿于密林中的珍稀动物、植物数不胜数。车子缓慢地行驶着,不时地停下来,几个人或拍照景物,或合影留念,都觉得大饱眼福。 四个人议论说,这里的大山这么奇伟壮丽,湍河这么奔腾不息,自然会孕育出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怪乎在当代亦能够造就出李茗公这样的思想家,于天这样的大画家,张青山和尹先敦这样的大书法家,都是国家级水平,还有孙青松、韩国民等一大批的青年散文作者、诗人,何等了得! 到了午后一点多,他们才赶到内乡县衙。李茗公早已在此恭候多时了,一见几个人到来,煞是高兴,乐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赶紧安排吃饭,恨不能把内乡所有的名贵小吃一股脑儿让四人品尝完毕。这茗公兄甚是健谈,席间几乎不容许客人插话,古今中外的轶闻趣事,信手拈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