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将军闻见了火药味 (第1/9页)
第二章 将军闻见了火药味 公元一九六七年七月十四日。 潮漉漉的早晨,浑蒙蒙的武汉。 吉姆车从武汉军区急驰武汉空军驻地。 “娘卖×的吴法宪!”陈再道咬牙切齿骂粗话。外面传说“陈大麻了”见面没有谁看出麻子,只有这种盛怒之际,隐隐能感觉到几颗泛红似的点状物出现于肌厚rou重的脸孔上。 武空政委刘丰一早来电话,说周总理已到武汉,要见陈再道。陈再道一听就火:吴法宪安排的飞机,为啥事先不告诉?总理到了武汉,提出要见陈再道才告诉陈再道。我陈再道在你吴法宪眼里是什么东西? 急刹车,狠摔门。陈再道大声大响地下车往招待所里闯,一看就来势不妙。随周恩来到武汉的海军政委李作鹏迎上一步问候:“陈司令,你好” “我不好!”陈再道几分恼怒,几分自嘲,还有几分失落,径直跨入门去。 周恩来正用早餐,闻声抬起头,将手一招:“来吧,都来一起用餐。”接着吩咐接待人员:“拿几套餐具来,数数几个人。” 陈再道、钟汉华等人按总理手势,在餐桌旁人座。周恩来平平静静,边吃边问:“东湖那边怎么” “东湖宾馆乱得很!”陈再道刚刚缓和下来的情绪又涌上来“服务员都分了两派,把房子搞得不像样子” 周恩来并不在意陈再道的情绪,那是一种从容大度的宁静,只把头点一点,像谈家常话:“把它打扫出来。” “打扫?”陈再道差点又喊出不好听的话,被钟汉华捅捅,才降低声音,边喝边嘀咕“都造反了,都瘫痪了,不是说这样才好吗…” “我去看看。”周恩来仍然是家常谈话的清淡语气“你们吃过饭也来一下。” 当武汉军区的将军们来到东湖宾馆时,周恩来已经把两派服务员都召集到一起,正在讲话:“…你们说,人一辈子跟谁拌嘴多?我看还是两口子。因为是一家人嘛。可是如果来了客人,两口子又会一起迎客,共同维护这个家。你们吵得厉害,说是两派,我看首先因为是一家人。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家人就不要再说两家话,不论哪一派,大家都赶快行动,把房间打扫出来。” 两派群众都被说服了,说笑了,忙着分头找工具打扫房间。 陈再道开始不安。让总理做这种管理员干的琐事,唉,太不过意他赧颜走到周恩来面前喃喃:“机关瘫痪,我们事先又没得到任何通知,吴法宪他…” 总理用手势止住陈再道,面对面低声说:“我是给主席打前站的,也想借机了解一下武汉的情况。你们要尽快促进两派大联合,稳定武汉局势。”周恩来稍稍停顿,然后加重一点语气:“要为主席横渡长江创造好条件,要利用主席在武汉的机会把问题解决好。” 陈再道心里一热,全明白了总理的心意,不由得诉说一句:“我就是顾虑文革那边…” 周恩来再次截断陈再道的话头:“我们临行前,主席对我说:‘走,到武汉去,保陈再道去。’你们放心吧,不要有顾虑。” “谢谢总理!”陈再道振奋起来,立正敬了一个精神十足的军礼。 一微行 人大会堂二楼一间小餐厅,两位将军草草用过夜宵。 “没有酒。”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嘀咕。 “不是喝酒的时候。”杨成武呷口茶水漱嘴。 “头次进京,咱们拿大杯子喝。”郑维山一脸怀恋之色。 “在遵义还拿碗喝呢…”杨成武不无惆怅。 人的记忆总是喜欢停留在对他来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遵义会议结束,传来毛泽东重新回来领导红军的消息。三军沸腾,杨成武的部队举行了会餐。铁盆子盛莱,大碗装满茅台酒,将士们席地围了一圈又一圈。杨成武举起酒碗说:“毛主席回来领导咱们,这下准能打胜仗,革命一定能成功了!”先锋团的将士轰声响应,大碗喝酒像喝凉水一般干脆痛快。欢呼、拥抱、鼓掌、歌唱,好像胜利已经到来。 果然,十三年后,天翻地覆。三军在北平举行入城式的前夜,六十三军军长郑维山把杨成武请到司令部所在地清河。那一夜,三十多位将领欢聚一堂。 “庆祝胜利,过春节,一个人先来三杯!”郑维山擎起高脚杯,走到杨成武面前“你是这个部队的老司令员,你先喝!” 立刻有几名将军举杯附和:“于!干!” 不容杨成武搭话,耿飚已然逼上来:“三杯!干三杯!” 这位三十五岁的“老司令”豪兴陡发,奋然起身举杯:“不,五杯!我干五杯!” 五大杯烈性白酒被杨成武一口气连续干完,激情更是不可遏制,转过来向耿飚、杨得志、郑维山等将军展开反攻:“来,六杯!干六杯!” 杨得志犹豫:“你先喝,我后喝。” 杨成武坚持按规矩办:“我干过这次你喝了我就喝!” “喝!喝!我先喝!”还是耿飚痛快,脖子一仰,那杯酒便倒进肚子里去了… 唉,那时可没想到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天下大乱。 两位没喝酒的将军驱车北京站,在专运处那边登上专列。等候几分钟,车下响起sao动。 是负责警卫毛泽东的一中队到八十名成员都是精明剽悍、训练有素的连排级干部。除了轻捷的跑动声,听不到其他音响,转眼之间便从站台上消失,都登上了前驱车和后卫车。 几乎是在站台空寂下来的同时,几辆黑色轿车急驶而入,停在主车车门口。杨成武看到那个熟悉的高大身影走下车,立刻就在几名卫士的簇拥下登上主车,几辆轿车随即驶离。他刚把目光离开重新空寂下来的站台,专列已经开动。他看一眼腕上的表:七月十四日凌晨三点。 名副其实的“微行”除参与决策的核心圈里的人物,没有谁知道毛泽东离开了北京。某些知情人总是注意杨成武和汪东兴的动向,那也未必能有正确判断。因为在北京的某些重大活动,即便杨成武和汪东兴没有出席,报纸上也会登出他俩的名字,使你误以为毛泽东还在北京。 杨成武住在备用车厢,或叫副车厢,与毛泽东住的主车厢一门之隔。以往江青随毛泽东出行便住这个备用车厢。从杨成武的车厢往后,顺序住着江东兴、秘书及毛泽东的身边工作人员。郑维山随杨成武登上专列时便分了手,各到自己的车厢,没有招呼不会乱串。 工夫不大,毛泽东的秘书徐业夫来到备用车厢:“总长,请郑司令员到主席那里谈谈。” 郑维山住在工作人员那边的车厢。杨成武马上派身边的参谋去叫。自己也随即起身。 毛泽东的主车厢与杨成武住的备用车厢结构相同,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