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月 (第4/5页)
们都不喝酒,这一点颇让我们宽慰。否则,将近20公斤重的大锤子掌握在醉醺醺的工匠手里,岂不教人害怕?他们清醒的时候就够危险的了。 午饭后重新动工,一直到将近7点,从不小憩。我问狄第埃,他是不是经常一天工作7或11个小时。他说,冬天才如此。夏天呢?每周6天,每天12到13个小时。我告诉他,英国人做工时开工迟,收工早,中间还停下来好几次,喝茶吃点心。他乐了:“好短的一天!”他还问有没有英国砖石工可以和他一道工作,他愿意领教领教。我料此人选难求。 收工了,我和妻穿起厚衣,好像要在北极野餐似的,在院子里做临时厨房的第一顿晚餐。 这里有烤rou炉和冰箱,两个瓦斯炉座,基本道具都齐全,只是没有墙,不能遮挡零度以下的寒风。不过葡萄藤枝在炉子里烧得旺旺的,炖羊rou的香味混合着迷迭香的气息,红酒在身体里渐渐变成热流,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既耐霜寒,又富于冒险精神了。这份错觉一直持续到吃完饭,该去洗碗碟的时候才骤然消失。 来自英伦的声音 春天到来的第一个信息,既没有展现在开花的枝头,也不曾借着马索家屋顶下的老鼠来传达,而是来自英国。 抑郁的一月过完了,伦敦的人们开始研究度假计划,你想象不到有那么多人把普罗旺斯列入计划之中。电话声愈来愈常在我们刚坐下来进晚餐时响起——打电话的人漫不经心地忽略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时差。话筒内传出一个快要从我记忆里消失的声音,某个相识而不相熟的人以轻快的语调询问,我们是不是已经开始游泳了。我尽量含糊其辞,因为若告诉对方我们正坐在冰冻区内,季风从厨房的窗洞口呼号而入,临时搭建的三夹板墙有倾覆的危险,便会破坏了他们的幻想,让人灰心丧气。 电话内容有固定模式,很快就变得可以预测了。首先,对方会问,复活节或劳动节(或其他任何对方心目中的理想日子)我们在不在家。这一点确定之后,接下来便是我们已经听怕了的句子:“我们正考虑那时候来玩…”句尾留下一段空白,满怀希望地停在那儿,等待一个勉强维持礼貌的回答。 这些人在我们居留英国的那么些年里,从来没有想到来看我们,现在却忽然表现出对我们的极端热情,这很难让人觉得是一种荣宠。 然而我们不知如何应付:对享受阳光之后还要求免费食宿的这些厚脸皮之人,一般的社交推辞是不管用的。那星期恰好另有客人?没关系,我们延后一周来。你家里有好多建筑工人在做工?不要紧,反正我们白天都待在游泳池边上。你在游泳池里养了食人鱼,车道上挖了大坑,坦克车都掉得进去?你现在吃全素,一点荤都不沾?你怕你家的狗身上带有狂犬病菌?不管我们怎么说,对方会决意前往,毫不动摇。 我们把有人要来侵袭的事,告诉较早迁来的同胞,他们都经验丰富。他们说,迁来的第一个夏天,总是犹如生活在地狱一般。那以后,你就学会了拒绝。否则,你会发现自己从三月的复活节直到九月,仿佛经营着一家小旅馆,只是绝无利润可言。 说得有理,却无法实施,这会更让人沮丧。我们神经紧张地等候下一次电话铃响。 工匠们各尽风流 生活起了变化,工人居功自傲。早上要六点半起来,才能宁静地吃早餐。稍有迟延,厨房传来的音响便阻止了任何交谈。一天早晨,钻子和锤子叮哨声不绝于耳,我看到我妻的嘴唇在动,却无一字传入我耳中。最后她递过一张字条:趁着灰尘没掉进杯子,快把咖啡喝了吧。 工程确有进展。厨房剥成空壳之后,工人开始以同样的喧嚣重建。所有的材料都经由木板搭成的斜坡,从离地三公尺高的原来窗口运进来。他们力大无穷,而狄第埃似乎可以充当一架起重机用。把装满湿水泥的独轮手推车推上斜坡时,他嘴角衔着烟,另一边嘴角却自然地吹着口哨。我实在不明白这三人如何能在局促的空间、寒冷的天气、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而仍然保持绝对愉快的心情。 厨房结构逐渐有了规模。第二批部队开到,审视一番,然后各施绝技,展开后续工作。他们是泥水匠雷蒙、油漆工马斯托、瓷砖工特律斐、木匠詹七,还有那亲率学徒堂堂前来的铅管师傅曼尼古西先生。他们常常聚在碎石破砖之间同时发言,争论哪一天谁该来。建筑师克里斯钦则充任调节人。 我们心中浮起一个念头。如果他们腾得出一点点时间,凭他们强壮的筋骨,一定可以把石桌搬进院子里去。我一提出这个要求,立刻得到他们的合作。何不现在就搬?他们说。是啊,为什么不?我们爬出厨房窗洞,围在铺了一层白霜的石桌旁。12只手抓紧桌板往上抬。丝毫不动。每个人都狐疑地咂着舌头,绕着桌子打量。最后是曼尼古西用手指出问题所在。这石头是透水的,他说,像海绵一样吸满了水。水结成冰,石头跟着冻住,和地面冻成一片。天哪!那真是奈何它不得。你得等它解冻。也有人断断续续提到用吹管、用铁锹什么的,但曼尼古西制止了谈话,斥之为“胡扯”之类的。队伍解散了,我的心愿只能留存心内。 主厨伊凤阿姨 周一到周六,家里都充斥着噪音和灰尘,星期天便像绿洲般特别受到欢迎。我们可以奢侈地在床上赖到七点半,直到狗儿吵着要出去散步为止;我们随时可以交谈,不必到外面去说;我们还可以安慰自己:距混乱与sao扰的结束又近了一周。不过有一件事我们不能做:受限于厨具不足,不能像一般法国人,花很长的时间烹调一顿午餐。我们以临时厨房太简陋为借口,欣然养成周日外出吃饭的习惯。 身为美食爱好者,我们参阅餐馆评介,而且愈来愈信赖戈氏指南。米什兰指南也是无价之宝,在法国旅游不可不随身携带这本书,可惜它只列举了各家餐馆的价格、等级和名菜,犹如有骨无rou。戈氏指南则不然,它会告诉你有关厨师的各种情况:他多大年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