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_130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30第一百二十九章 (第1/2页)

    130第一百二十九章

    民国五年,公历一九一三年八月二十日,首批华夏赴美留学生陆续抵达山东青岛。

    他们将从这里乘坐远洋轮船前往另一片大陆,那里开始为期两年学习生活。十天后,另一批学子将从上海出发,踏上同样旅程。

    从青岛出发留学生共五十一名,其中五十人是通过考试和地方推荐,各个品学兼优,学有专长。多出来一人,则是李三少“滥用权力”走后门硬塞-进来李锦书。

    为了能让李锦书搭上这艘轮船,李谨言给负责赴美留学生选派事宜教育部部长陶德佑发了三封电报。坦言李锦书只是“搭顺风船”,不占用公费留学名额,学费生活费一概自理。为了说服对方,他还额外拿出一笔钱来作为首批留学生奖学金。

    可以说,李锦书去美利坚留学路,是李谨言用钱铺出来。这些事,他并没瞒着李庆云夫妇。

    李庆云变得加沉默,三夫人特地谢过李谨言,又谢过二夫人,还不只一次叮嘱李锦书到了国外不能再任性,遇事不要再冲动…

    这些话李锦书貌似是听进去了,可真听进去还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有待时间考验了。

    刚到青岛时,她就像是出了笼子鸟,看什么都奇,见什么都高兴,总觉得这才是自由滋味。李谨言派到她身边两个人也极少管她,虽然都是二十出头年轻姑娘,却总是一副冷冰冰样子,李锦书不愿意和她们说话,便去找住同一间旅馆中其他学生。

    一开始还好,大家只是简单寒暄,说些近段时间国内闻。当彼此熟悉之后,这些学生开始三三两两聚一体讨论起专业知识时,李锦书便插不上话了。她唯一擅长英文,这些人比她说得还好,有几个人还会说德文,法文,甚至是西班牙文。

    每当这时,李锦书都会沉默下来,渐渐,她发现自己和这些人相处起来很困难,有些格格不入。他们总是讨论数学,化学,物理甚至是农业,她学校里经常听到民主自由等言论一次都没听他们提到过。

    当李锦书开口询问时,其中一个梳着短发女孩子告诉她,他们此行是为学习知识,学成后报效国家。他们关注不是什么打倒统治阶级,什么民主自由,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空谈。他们认为现国家形势比南北对峙时期要好得多,政府所出各项政令多是为国为民,也没做出出卖国家利益行为,为何还要去打倒?

    “当一个国家国民尚且处于贫困之中时,当大部分人都吃不饱饭时候,谈这些大话有何用?”女孩顿了顿,接着说道:“当然,我并不是说你想法是错误。只是认为,与其说空话不如做点实事。况且,说句不太好听,你能来留学,靠就是你嘴里剥削阶级吧?”

    女孩子话很直接,也很实际,而且这里大部分人都和她有同样想法。

    一段时间相处下来,这些留学生也发现了李锦书和他们不同,没人会刻意为难她,却也没人愿意和她走得太近。教育部从几千人中筛选出这一百名学子,自然要从多方面考核,他们都是同龄人中佼佼者,聪明,诚恳,勤奋,务实。

    是,务实。

    夸夸其谈,喜欢说大话,极易被人煽动,哪怕再聪明也不会被列入留学名单内。

    出发前,教育部部长陶德佑语重心长对这些学子说道:“昔日曾拜读梁先生之少年论,其言少年乃国之根基,吾深以为然。诸君乃华夏之希望,民族之希望!愿与诸君共勉,望诸君学有所成,早日归来!”

    这些学子满怀报国热情,以振兴民族为己任,他们每个人都熟读梁先生少年论,每个人都愿为自己国家,自己民族奉献出一切。

    李锦书很难明白他们想法,他们所思所想和她以往所接触到完全不一样,他们世界似乎和她世界距离很远。她也开始反思,反思以往自己,或许,这些人才是对…当她真正能明白所谓理想和现实究竟有多大差距时,才是她成长开始。

    海风中,即将远行学子们站轮船甲板上,对送行父母亲人挥手。

    当他们看到站送行人群中陶部长和曾教育他们先生时,五十个人同时向他们弯腰行礼,直起身后,齐声背诵:“故今日之责任不他人,而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先生,我等必努力学习,不负国之希望!”

    少年们声音穿过了天空,冲破了云霄,拂过了海鸥翅膀。

    岸边送行陶德佑等人则高声道:“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少年中国!国之希望,国之栋梁!”

    这一幕被同来送行记者忠实用相机记录下来,随着镁光灯暴起火花和烟雾,铭刻了历史泛黄画卷之上。

    青岛德国总督瓦尔德克对任德国驻华大使保罗-冯-辛慈说道:“保罗,这是一个不轻易服输民族。”

    辛慈点点头,秉持着一个德意志帝*人和外交人员高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