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与犁_一历史在这里徘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历史在这里徘徊 (第3/4页)

   “看到遗书,不禁掉下了眼泪!”

    “看到了这些资料,感到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无论如何也不是问题。”

    “前线的将士英勇奋战,舍身报国,后方的千方百计地支援前线,结果还是失败了,令人惋惜!”

    这些签名者当中,既有当年的参战老兵,也有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既有政府官员,也有普通市民。这些签名显示,作为人类有史以来唯一知道原子弹威力的国家,经过战后六十年的改造,仍然没有达到人类理性足以达到的认识境界。自由民主的精神、平等博爱的意思、人道主义的情怀,在日本依然缺席。

    大多数中国人只知道日本东京有一个庞大的靖国神社,却不知道在靖国神社以下,日本行政区划中的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县,处处都有靖国神社的“分支机构”即“护国神社”

    在日本各地,虽然护国神社的规模有大有小,但在当地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中皆有显赫的地位。护国神社不仅是单纯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承担着歪曲历史事实、灌输错误道德观念的使命。它表面上声称不介入国家的政治生活,却成为居心叵测的政客和财阀们的聚集之所,轻而易举地获得政界要人的支持和财团的捐款。

    许多地方的护国神社门口悬挂着日本国旗,显示其同国家政权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明显有悖于现代民主国家政教分离的原则。

    有一位哲人说过,历史能够告诉我们关于未来的一切。人类每一点滴的进步。无不是从历史重汲取经验教训。日本国民是如何从历史中获得灵感和启迪的呢?

    在日本爱知县三根山,埋葬着不计其数的日本战犯和士兵。每年八月十五日,都会有浩浩荡荡的人群来到这里。如果死难者的后人来这里是怀念先辈并反省战争罪行,那么他们悼念亡灵的活动完全能得到那些曾受到日军伤害的国家和人民的理解。

    然而,所谓的“悼念”却是这样一幅幅丑陋不堪的画面:成群结队的日本老兵穿着昔日臭名昭著的日军军服,打着军旗、挎着军刀、吹着军号,他们为当年的战争感到无比自豪。他们不承认日军曾经战败,辩解说那仅仅是“终战”他们对于下一场战争依然充满着希望和憧憬。

    在三根山上,有一座所谓的“殉国七士庙”这七名被某些日本国民认为是“为国捐躯的勇士”究竟是些什么人呢?

    这些名字多半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日本战时首相东条英机,南京大屠杀的凶手松井石根和武藤章,策划侵占东北和华北的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在中国华北实行“三光”政策的板垣征四郎、参与“扫荡”山东并有“缅甸屠夫”之称的木村兵太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首相广田弘毅等七人。这七人也正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七名甲级战犯。

    一九八四年“殉国七士庙”建成,这一年正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前夕。筹办修建此庙的“殉国七士奉赞会”在日本颇有影响力,为其题字的是“战犯首相”岸信介。

    随后,以“殉国七士庙”为中心,陆续建起了陆海军部队战死者碑林。这里成为“大东亚战争战殁者的圣地”也成为右翼势力为战犯“招魂”的重要场所。

    碑是定格的历史,碑是凝固的艺术,碑是不死的记忆。碑在东方文化中享有高贵的地位,一块石碑可以经历风吹雨打,一篇碑文可以流传千秋万代。

    然而,这些散布在日本各地的碑石却让人感到恐惧:魔鬼似乎将要再次从潘多拉的盒子里钻出来为害人间。以战争期间担任日本驻德国大使的甲级战犯大岛浩命名的“大岛碑”纪念裕仁天皇的去世和明仁天皇的登基“万世太平碑”宣扬大和号航空母舰战功的海军纪念碑…

    在日本的土地上,处处有美化战争的神社、庙宇、碑石和高塔,对国民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是“八纮一宇塔”塔身周边建有四个的陶瓷人像,分别代表武士、渔民、农民和工人,象征着对外扩张是全民参与的事业。

    一九三八年,宫崎县发起修建“八纮一宇塔”的运动。日本陆军参谋总长命令所有前线部队:“以军或师团为单位,每单位搜集两块石料。一块是军或师团总部所在地,取最有价值;一块是战场最前方的,取最有意义。”在这一千四百八十五块石料中,来自中国的有二百二十八块。刻有“中支那中山部队”字样的花岗石,是从上海市政府大楼的弓形门上拆下来的;刻有“南京日本居留民会”字样的石块,是从南京明孝陵掠夺的麒麟浮雕。

    日本战败投降之后,宫崎县政府赶紧将“八纮一宇”四个字铲去,将象征武士的人像藏起来,并将这里改名为“和平公园”

    然而“和平”并没有长久地维持下去。一九六五年,随着日本经济刚刚起步,宫崎县又将“八纮一宇”四个字重新刻在塔上,武士像也回归了原位。“和平公园”名存实亡。

    在日本的书店中,保守学者和作家所写的、否认战争罪行的著作,以及渲染民族主义的书籍,如《日本是第一》、《超大国日本》、《日本的时代到来了》等,都被放置在显著位置。此现象说明,书店有意识地向民众推销这类作品,同时这些著作也确实很畅销。与之相反,那些秉持良心和责任感的作家和学者所写的、真实呈现战争罪行的著作,却被故意放置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

    一九九三年,日本首相细川护熙自发的道歉言论,首次表现出日本这个国家是可以实践道义的。但是,此后十多年间,在日本政坛上,拒绝认罪和道歉的声音压倒了愿意认罪和道歉的声音。

    日本《和平宪法》在前言中强调:“我们相信,任何国家也不可以只专注于自己国家的事而无视其他民族。这一政治道义法则具有普遍性。”可是,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一直回避承担战争罪责,无视亚洲各国的痛苦。

    如今在日本社会占据中坚力量的是成熟的中产阶级,在日语中被称为“一亿中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日本人都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级,他们疏离于政治,对左翼和右翼的立场都不支持。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希望过安宁富足的生活,在反战、反核武器以及制衡保守力量的扩展上,中产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