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倾国之痛 (第3/4页)
日军撤出香港“一走了之”至今没有向香港市民道歉,也没有兑现当年的军票。 一九六七年九月十七日,一部分香港市民在香港行政官厅进行了团体登记,正式成立“香港索赔协会”从一九七二年起,根据登记的军票面额合计为五亿一千六百八十万日元。这仅仅是当年日军在香港发行的军票总额的沧海一粟。 从中国国民政府的政府财产到沦陷区每一个普通居民的家庭财产,从地上看得见的铁路、粮食、木材到地下看不见的煤、铁、黄金等各种矿产资源,从政府机关的档案文献到北京周口店古猿人的头盖骨,从被看作“活的财富”的强制劳工到被当作“性奴隶”的慰安妇,日本占领军全面染指、疯狂掠夺。 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制的《战时文物损失目录》和《文物损失数量估价表》统计,战时中国被掠夺和被摧毁的文物,查明有据的计有书籍、字画、碑帖、古物、仪器、标本、地图、艺术品、杂件等共三百六十万件又一千八百七十箱,古迹七百四十一处。 南京沦陷之后,日军设立专门的指挥部门,组织三百三十名特工、四百多名士兵和八百三十名苦力,动用十辆卡车,对南京地区的图书和文物进行了三个多月有计划、大规模的掠夺。日军抢夺了从故宫南迁到上海的尚未转移的三千多箱珍贵文物,掠夺了中央研究院的图书资料和标本一千零五十二箱,还从金陵女子大学抢走古籍和珍贵文献等一千七百余册。 日军还大肆掠夺南京民间所收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其中,南京大石坝街五十号著名中医兼词学家石云轩家,被劫珍贵书籍四大箱,古玩字画两千多件。全国闻名的丁氏“八千卷楼”藏书楼,也几乎被洗劫一空。 二战结束之后,德国陆续归还了纳粹在欧洲各国抢夺的各种珍贵艺术品。但是,直到今天日本依然拒绝归还许多在中国抢夺的艺术品和文物。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被日军征掳的劳工总数超过一千万人,仅在东北被虐待致死者就达两百多万人。日本历史学家上叶在《圣战墓碑》中指出,这是“日本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东条英机内阁为解决国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于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作出了《关于中国劳工输入日本国内的决定》。随着战局的失利,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再次作出了《促进中国劳工输入日本国内的决定》。据《关于劫掠中国人事件报告书》记载,仅从一九四三年四月至一九四五年五月,日本就从中国各地掳掠劳工共一百六十九批,共四万一千七百六十二人。由于饥饿、疾病和虐待,乘船前就死亡两千八百二十三人。 经过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抗争,二零零零年十一月“花冈事件”诉讼终于落下了帏幕。这起索赔案,是中国及亚洲受害国在战后对日本的诉讼第一案。 二战时期,侵华日军强掳中国人到日本充当劳工,其中九百八十六人被抓到日本秋田县花冈中山寮集中营,为“鹿岛组”做苦工。由于日本当局的残酷虐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批劳工就死亡了四百一十八人,平均不到两天时间就有一人被夺去生命。 一九四五年六月三十日,面临死亡的数百名中国劳工举行暴动。他们遭到了当地宪兵、警察、乡军人会等两万多名刽子手的血腥围捕和镇压。被抓回来的劳工被迫跪在碎石子上三天三夜,没吃没喝,许多人当场死去。暴动之后两个月,日本战败投降,但秋田县地方法院仍然按照战前法律判处参加暴动的劳工死刑。 日本著名人士内山完造在《花冈惨案》一书的前言《忏悔的铁证》中写道:“只要一听到花冈惨案,我就感到窒息般的痛苦。说它是残暴呢,说它是无耻呢?纵令是战争时期,这样的事人世间就该有吗?而且一想到这是由我的同胞动手干出来的事,那就不止惭愧和悔恨,还要泣不成声了。” 一八九五年,满清政府被迫将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此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近代以来,台湾问题成为中国最大的国殇、最大的乡愁。 日本占领台湾之后,建立警察政治,配合保甲制度的实施,达到了所谓“治安平定”的目的。日军还以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对原住民进行征伐,并实行残酷的屠杀。日本占领当局将原住民居住区以流电铁丝网封闭为特殊的禁区,将原住民当作囚笼中的动物。日本学者盐见俊二在《日据时代台湾之警察与经济》一书中指出,由理蕃警察主宰一切的原住民居住区堪称“中世纪的独裁王国” 日本在台湾大力推进大米和砂糖的生产以及各种现代工业,但其目的都是服务于日本军部的军事战略。据一九二八年统计,台湾的十一家新式制糖公司中,全部资本的百分之九十四,隶属于三井、三菱、藤山、松方四家财阀的子公司所有。一九三一年,台湾对日本的贸易额为百分之八十六。台湾成为日本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日本当局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其皇民化运动、皇民文学及志愿兵运动,在台湾人民心灵 中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痕。 日本对中国的疯狂掠夺并非始于“七·七事变”这种掠夺早在“七·七事变”前就已持续了六十多年。 日本向中国所作的第一笔具有战费赔偿性质的赔款,是一八七四年的琉球事件赔款。当时,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台湾高山族人误杀事件,出兵三千侵犯宝岛台湾。一八七四年十月三十一日,满清总理衙门与日本全权办理大臣签订《北京专约》,以“抚恤”之名赔偿日本银两五十万两,折合银元六十五万元。 然而,所谓“抚恤”只是满清王朝自欺欺人、保存颜面的小把戏而已。连李鸿章也悲哀地叹息说,这不过是“以抚恤代兵费”而已。虽然这次赔款的数额不太大,却开了日本对华索赔的先例。 中国对日本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