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第3/5页)
葡萄牙司机,都在一栋经社会福利局和风纪警察部门同意昨日本应搬空的名声不佳的房屋里住着。传闻cao神女生涯之某女士的“施主”以巨额“贷款”阻止搬迁。搬迁由于无法形容的交通混乱(见照片)而受到破坏。这两名外籍司机被本国大使馆认为是政治上不可靠分子,对他们也许应将认真进行审查。近来不是经常听说外国人干拉皮条的营生吗?我们再次提出———犹如老生常谈———这个问题:一定是外国人吗?显然这一骇人听闻的事件正在继续进行调查中。据推测,至今一个尚不知其姓名的人是这一行动的策划者,此人曾自称是“存在主义者”以站不住脚的借口渗入了上述经济界人士之中,人们深信不疑地向他提供了某些情况。物质损失初步估计约为六千马克。至于长达数小时的交通混乱可能造成的生产损失,则很难估计。 笔者乘飞机,并非由于胆怯,而是由于思念———不,不是前往罗马,而是往法兰克福飞的,再乘火车去维尔茨堡。克莱曼蒂娜已被惩罚性地调到该处,因为在拉黑尔金茨堡问题上人们也怀疑她向笔者泄密。她———克莱曼蒂娜———现在已不再左思右想了,她已拿定主意摘下修女帽,充分显示她那紫铜色的头发。 这里也许还是应当说一句大实话:虽然笔者像某位大夫那样,努力“乘尘世的车、非尘世的马”在他那曲折的道路上行走,但他只是一个凡人,从某些文学作品中他诚然听到了“与艾菲在波罗的海海滨的叹息声,他由于没有一个艾菲跟他一起去波的海,便心安理得地干脆和克莱曼蒂娜一起去———且说是———法伊茨希海姆,同她在那里讨论了存在主义问题。他不肯把她称作“他的人”因为她不肯成为“他的人”;她具有一种明显的戴帽变态心理,将近十八年的帽子,是为我已经不戴了,不想再戴了,人们称为光明正大的求婚,她却认为是不光明正大的,顺便提一下,比在罗马那一刹那她的睫毛所显示的更长更软了,几十年来她一向早起,现在充分享受睡懒觉的乐趣,在床上用早餐,散步,午睡,滔滔不绝地谈(也不妨称之为反思或独白)自己害怕同笔者一起越过美因河北上的原因。自己在法伊茨赫希海姆之前的生活她不说。“假定我是个离了婚或死了男人的女人———我的婚姻情况我也不愿意向你谈。”四十一岁是她的实际年龄,真名叫卡罗拉,但她并不反对继续叫她克莱曼蒂娜。仔细观察,经过几次交谈后发现,她是个娇生惯养的人:不愁住,不愁穿,不愁无书看,不愁柴米油盐———她因此存在的恐惧,连下午喝一杯咖啡———可能也去施韦青根或宁芬堡喝———的花费也使她害怕,每次掏出钱包都使她心惊胆战。经常打电话同“北美因尼亚”———她这么叫它———的必要联系使她神经紧张,因为把她所听到的有关莱尼的一切都认为是虚构的。她从教团档案中了解的并不是莱尼本人;虽然她未能弄到和拜读那篇评论《O侯爵夫人》的有名文章,但有关它的形式和内容的书面证明从普鲁登齐娅修女那里得到了。每次提到拉黑尔金茨堡就使她神经紧张,笔者要求她和他一起去格尔塞伦采摘玫瑰花,像猫儿似的她左手往后一缩;她“不想知道什么奇迹”这里也许可以点一下,她———不知不觉地———无视信仰和知识的区别,格尔赛伦肯定有希望成为一处温泉浴场,那里的水温为摄氏三十八度至三十九度,很理想。此外,正如从电话中获悉的,肯定朔尔斯多夫非常忙碌(据席尔滕施泰因所说),已对上述那家报纸起诉,要求它收回“名声不佳的房屋”和“cao神女生涯的女人”等字眼;说服法院相信“cao神女生涯”这个好听的字眼应被看作是侮辱是唯一的困难。此外,洛蒂暂时住莱夫的房间,大概顿奇和基利奇这两个土耳其人会接过洛蒂的那套房间(倘若号称“欧亚混血儿的死对头”的房东同意的话),莱尼和梅赫梅特因为已拿定主意组织家庭,暂时的说法是这样。因为梅赫梅特已经结过婚,但他是穆斯林,根据本国而非侨居国的法律可以娶第二个妻子,莱尼如果改信伊斯兰教,这并非毫不可能,因为《古兰经》也给圣母马利亚留下了一个位置。 采购问题在此期间也已获得解决,因为葡萄牙人的大孩子、信岁的曼埃拉可以将小面包买了。赫尔岑受到他上司“短暂的温和的压力”(均按席尔滕施泰因所说)。在此期间莱尼同“支援莱尼委员会”见了面“又高兴又羞愧”地脸红起来(这大概是她一生中第四次———笔者),一位妇科医生确诊她已怀孕了。现在她三天两头去就医院“上上下下、前后左右”都检查到了,因为她想给孩子“将一个美好的家园准备”(根据席尔滕施泰因引述莱尼的原话)。内科、牙科、矫形科、泌尿科的检查结果都毫无问题。只有精神病科大夫提出一些保留,发现她的自信心受到损害,原因完全不明,还有由周围环境造成的巨大伤害,但认为只要莱夫出狱,全都可以治好这些。到那时她应该———“这一点要当作像医生开的药一样”(席尔滕施泰因引述精神病医生的话)———同梅赫梅特沙欣和莱夫尽量常手挽手公开去散步。令精神病医生以及席尔滕施泰因不解的是莱尼所做的噩梦,在梦中她显然梦见了一只耙、一块板、一个制图员和一个军官,尽管她是在梅赫梅特令人安心的怀抱里入睡的。这些———笔者可以证明这一说法过于简单化和完全不确切———被说成了是“寡妇变态心理”也———同样不确切———归咎于莱尼当年怀莱夫和生莱夫时的环境。正如克莱曼蒂娜也知道的,这种噩梦同轰炸、墓xue、轰炸时的拥抱毫无关系。 笔者按照经过深思熟虑的分阶段计划,在美因茨、科布伦茨、安德纳赫三地先后稍作逗留,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终于把克莱曼蒂娜拐带到了“北美因尼亚”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游山玩水以及和人们会见,首先是拜会赫特霍尼太太,由于她的藏书、文明气氛和近似修女般的氛围,有教养的人也希望能够分享。会见是成功的,赫特霍尼太太结束时声音沙哑地悄悄说了一句“恭喜恭喜”(恭喜什么?———笔者)。B。H。T是下一个,他以其绝妙的葱头汤、出色的意大利色拉和烤rou而令人钦佩,迫不及待地听取了有关拉黑尔金茨堡、格尔塞伦等等的详细情况;由于他不爱看报,因此对此时肯定已平息的那件丑闻一无所知,临别时悄悄地说了一句“您真幸福”对格龙奇、朔尔斯多夫和席尔滕施泰因的访问也都很成功:格龙奇是因为他“举止自然”或许还因为古老陵园富有魅力的凄凉作用从来不会不起,朔尔斯多夫是因为他如今已是十足的翩翩君子:有谁能不为他倾倒呢?自从找到了为莱尼效劳的现实基础之后,他心情十分舒畅,此外他作为语言学家又是克莱曼蒂娜的同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