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1/6页)
第五章 后代人或许会问:花圈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怎么会成为重要的军事物资?答案是:为了使葬礼也像从前那样办得尽量体面一些。这个时期花圈并不是像香烟那样吃香的,但它们是紧俏货,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且很吃香,对进行心理战具有重要作用。对花圈的需要光是官方就非常大:献给被炸死的人、死在军医院里的军人,此外由于“自然常有个人的死亡”(前花圃老板、莱尼当时的头头瓦尔特佩尔策语,他已退休,现在为生的是依靠地产)以及“经常有党、经济界和国防军的要人获得不同等级的国葬”因此各种花圈“从最简单的普通品种到用玫瑰花扎成的特大花圈”(瓦尔特佩尔策语),都属于重要的军用物资。这里不是对国家举办丧礼的资格进行充分评价的合适场合。无可争辩的是,在历史上和统计学上都已得到证明,当时办丧事多如牛毛,公家和私人需要大量花圈,他的花圈场佩尔策得以确保获得一家重要军工企业的地位。战事愈进展,也就是说战争拖得愈长(这里特别指出进展和持久之间的关系),自然花圈也越来越供不应求。 “什么地方”倘若存在偏见,认为扎花圈的手艺微不足道,这里就得———单是为了莱尼———坚决加以驳斥。要知道一个花圈,乃是最终的基本形式,无论如何要保持整体形式的统一。扎花圈框架有不同的形式和技巧,在选择绿色枝叶方面,选用何种花圈形式挑选何种枝叶是最为要紧的,单是作衬底用的重要绿色枝叶品种就有九种,用作最终形式的有二十四种,用于束把和套插(总类为插束)的有四十二种,用于罗马式的有二十九种,花圈上用的绿色枝叶因此共有一百一十二种。即使它们的各种用途有时重复,但仍可分为五种不同用途和一套复杂的编扎方法。这种或那种枝叶尽管既可用于结扎和最终形式,也可用于插束(这又分为束把和套插两种)和罗马式,这条基本规则:但这里也要掌握适当窍门,懂得把材料用在什么地方和怎样使用。那些瞧不起扎花圈而视之为下等工作的人是否知道,什么时候用赤杉树叶打底或作最终形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要用侧柏、冰岛衣、十大功劳、假叶树和铁杉?有谁知道,要使绿色枝叶扎得永远紧贴完美,高超的扎圈手艺是十分必须的?这样人们就会理解,过去只是做一些轻松随便的办公室工作的莱尼改行搞扎花圈决非易事,掌握这门手艺并不容易,她像是进了一家艺术品工厂。 正当十分强调日耳曼魂的时候,也许用不着指出“罗马式花圈”曾一度名声不佳,但等到轴心成立,不大客气地墨索里尼反对诋毁罗马式花圈,有关的争论就中断了。此后“罗马化”这个动词一直自由使用到一九四三年七月中旬,后由于意大利背叛才终于被根除(一位地位相当高的纳粹头目的评论:“罗马化在我们这里不再有了,连扎花圈和扎花也不再罗马化了”)———任何细心的读者都能立即心领神会,在政治压倒一切的情况下,就连扎花圈也不是太平无事的职业。再者,由于罗马式花圈原本是仿造罗马建筑门面的石雕装饰花环而产生的,因此甚至在意识形态上予以严格取缔也有理由的:这种花圈被说成是“死的”所有其他的花圈形式被说成是“活的”莱尼那个时期生活情况的重要证人是瓦尔特佩尔策,尽管他名声不佳,但能比较可信地证明,他在一九四三年底一九四四年初“被妨忌者和竞争者”向手工业协会告发,有“生命危险”(佩尔策语)的一条:“仍在罗马化”在他的档案中添上了“天啊,当时这有可能要我的命。”(佩语),当人们一九四五年以后议论佩尔策的不光彩历史时,他自然设法“凭这一点”证明自己“在政治上受过迫害”而且———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依靠莱尼的帮助———他居然得逞了。“因为确实那些花圈是她———莱尼,我是说普法伊弗太太———自己发明的:用石楠扎花圈,平整牢靠,确实像涂了一层瓷漆,而且———我可以告诉您———受到了公众的欢迎。这与罗马化之类风马牛不相及———那是普法伊弗太太的发明。可这差一点要了我的命,因为有人说它是罗马式的变种。” 如今佩尔策年已古稀,退休在家,靠不动产为生,在二十六年之后谈起此事仍心有余悸,并且不得不暂时将他手中的雪茄放下,看起来因为咳嗽要发作“总之———我为她干的事,我掩盖的那些事———真是性命交关,比罗马化的嫌疑还严重。”与莱尼从这时起长期亲密共事、每天在一起干活的那十个人中还能找到五个,将佩尔策本人和他的园艺师傅格龙奇包括了。如果把佩尔策和格龙奇两人恰如其分地称为莱尼的上司,那么,曾与她或多或少平等地共事过的其余八人中还有三人健在。 佩尔策住的房子,他自己虽然说是平房,但人们尽可称之为华丽的别墅(他没有把“别墅”念成“别野”)。那是一栋黄色的瓷砖建筑,只是外表像栋平房(经过扩建的地下室有一个豪华的酒吧、一间被佩尔策布置成类似花圈博物馆的活动室、一间客房和一个应有尽有的酒窖);除了黄色(瓷砖)外,黑色是主要的颜色:栅栏、房门、汽车间的门和窗框———全都是黑色的。怪不得看上去像一座陵墓。佩尔策同一个女人在那栋房子里住着,她叫夏娃,娘家姓普鲁姆特尔,大约有六十五岁,神情相当忧郁,由于悲痛她那漂亮的脸孔变了模样。阿尔贝特格龙奇,现年八十,一直还“在他的壳中蛰居,实际上是在坟场里”(格自述)。那是一幢两间半房间大小的(砖)石棚屋,十分方便从那儿到他的两间温室去。陵园扩建时,格龙奇没有像佩尔策那样捞一票(必须补充一句,他也不想捞一票的),只是抓住“我当年愚蠢地送给他的温室土地”(佩尔策语)死也不放。“等到他一命,几乎可以说等到他两腿———嘿,就这么说吧,等到他去世,园林和陵园局就会松一口气。” 佩尔策苗圃的那几公顷土地陵园不仅早就吞并了,而且也并吞了其他苗圃和石匠作坊。在它的中心,格龙奇过着一种近乎自给自足的生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