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家世与童年 (第2/10页)
妥夫斯基家,人们都说她心地非常善良,由于懂医,她在村民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此外,在父系的祖先那儿代代相传的特点首先是战取生活的精神和掌握生活的能力。赫尔曼当过三年兵,步入老年后他也乐意回顾他的戎马生涯,一旦情绪较好(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他会唱起军歌来。他的父亲,即弗兰茨的祖父,能够用脚趾将一麻袋面粉从地面提起。有一次,一伙吉普赛人闯入了一幢平房的客栈,吓得战战兢兢的客栈老板把卡夫卡的祖父找了来。他将这些不速之客接了出去。假如我们掉过头来看看母系的先人,情况便截然不同了。这里面有博学多识的人,往往是些有奇异的癖好的爱幻想的人,另一些人则被这种癖好引入冒险的、异国色彩的或离奇的、隐居般的生活。 上面摘引过的弗兰茨的日记记述中提到过母亲的祖父和曾祖父的虔诚和(犹太教经师式的)博学声誉。在冰封的河里洗澡也是特别虔诚的人的一种宗教仪式,而不能理解成自然健身法,这种健身法当时还不存在,犹太人也不懂其妙用——刚才提到的这些男人出生于波利亚斯家,住在波德布拉得。祖父总是将宗教法则规定佩带的信教线挂在衣服外面,而不是塞在衣服里面。孩子门跟在他后面,嘲笑他,但他们过后便在(基督教的)学校里受到训诫。老师教导他们,不可取笑如此虔诚的人。祖父(应为曾祖父——译音)唯一的孩子死得过早,并因此而可能导致了祖母的自杀,这个孩子叫艾斯特·波里亚斯,她嫁给了雅各布·略维。这个结合产生了六个孩子,老二(尤丽叶·略维)成了弗兰茨·卡夫卡的母亲。老大(阿尔弗雷德)很早就去了外国,获得了许多勋章,后来当上了西班牙铁路总经理。他终身未娶,常到布拉格来,给弗兰茨的青年时代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首先是由于弗兰茨期待着由他引入现实生活之途。弗兰茨向往遥远的国度,母亲有一个弟弟(约瑟夫)也在国外生活,他在刚果领导着一家殖民公司,拥有一支商队,这支商队有时达到一百五十人之众。后来他在巴黎生活,同一个法国女人结了婚。舅舅的生活成了卡夫卡的创作源泉,成了卡夫卡完成的作品和计划中展现的许多异国景象。住在马德里的舅舅阿尔弗雷德应该算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也是和蔼可亲的,家庭意识强烈(我认识他,但未给我留下轮廓鲜明的印象)。从给青年时期朋友奥斯卡·波拉克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卡夫卡对他是多么失望。弗兰茨问他“他是否有法子将我从这些事物中解脱出来,能否带我前往何处,使我终于得以着手新鲜的事业”——弗兰茨始终视其法律职业为权宜之计,渴望能从事其他工作。他把他的青春愿望告诉这位舅舅,尽管十分含蓄,有保留,他同这位舅舅的关系在亲戚关系普遍的冷淡中不能说是不好的。母亲的另一个弟弟(鲁道夫)生活在科希热尔啤酒厂的会计岗位上,孤僻寂寞,由于信仰的转移加入了天主教。最小的弟弟(西格弗里德)在特里什当乡村医生,也是单身汉,后迁入布拉格卡夫卡家的房子,在弗兰茨生命的最后阶段中对卡夫卡进行一些医治,从而对卡夫卡的命运有所参与。 据弗兰茨的母亲说,弗兰茨是在麦瑟街和卡普芬街(现在是卡普洛瓦)交接的路口房子里出世的。他度过童年的其他地方是:盖斯特街(杜斯尼)上的来黑申慈善楼“米努塔”楼,温策广场——斯梅茨基街拐角处房子。当我第一次拜访他时,他家住在台恩教堂旁,蔡特纳街(现在是切雷特那三号)上一套狭小、不规则的老掉牙的房间里,这些房间还算舒适。父亲的公司也位于蔡特纳街上,以后才迁入旧城环形路上的金斯基宫内的商店群里。在卡夫卡的《观察》和早期的其他著作中,可以找到许多这家商店的场面和形势的踪影,日记中自然也不乏此类描述。不妨读一下《商人)(小说集35页)。谁是那些“难以打交道的乡下入”呢?——“商人”必须预测他们需要什么流行样式的商品“与我的圈子里人们所需的流行样式不同”赫尔曼·卡夫卡的批发商店经营保质商品,是卖给村庄里和小镇上的商贩的。在店里看见的东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许多厚实暖和的便鞋。有时弗兰茨在我陪伴厂到店里去,再次试着减轻在沉重的工作负担下呻吟的父亲的压力,至少试着表明自己的诚意,企望不费吹灰之力获得和善的一瞥或一句赞扬的话、然而总是徒劳一场。母亲不知疲倦地在父亲的店里当助手,她的作用显然是不可代替的。有一段时间我也在那里看到弗兰茨的一个meimei。然而父亲远远不满意这种局面,从他的家长制出发,他恨不得全家人时时刻刻地围着他转。不过我不认为,我陪弗兰茨到他父亲店里去所得到的印象一定是准确无误的。由于年代远,回忆已经十分苍白。我倒是对他家另外两个住处记忆犹新,那是我常去找弗兰茨的地方,尼克拉路三十六号(现在是帕利茨卡),从那里可以看见码头、莫尔岛河、游泳场、桥、百乐宫的绿色斜坡,还有奥培彻楼、尼克拉路与旧城环道拐角。卡夫卡的工作室面向尼克拉路这边,他的窗子位于最高一层的最左边。从那里望出去,可以看见俄罗斯教堂上一座大于常人的巴罗克雕塑。 弗兰茨是最大的孩子。两个弟弟(亨利希和格奥格)亡于幼年(一个死于两岁,另一个一岁半)。六年之后,三个meimei相继出世,她们三人始终形影相随,与她们的哥哥却保持着一段感情上的距离。后来,弗兰茨得病后,小meimei与哥哥的隔阂被极坚决地打破了,她成了弗兰茨最信赖最亲近的人之一。——根据所有的报道,我们可以想象弗兰茨的童年过得是多么不可言喻的寂寞。由于母亲从早到晚在商店里忙碌,晚上也是父亲木可缺少的玩伴(主要是打扑克).弗兰茨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家庭女教师和人情淡漠的学校进行的。——对一个法语女教师或法国女人的回忆表明了性的觉醒。 日记中可以找到关于少年时代的忧郁和迟钝的记叙(有一次卡夫卡在谈另一个问题时用“拖泥带水”形容过这个时期的特征),比如下面引的1911年的一段日记,这是事隔很久的回顾了:“有时我相信,我在整个中学时期和这以前的日子里思想特别敏锐,如今不能下此肯定的结论只是由于记性变坏了,然而有时我又发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