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 (第2/3页)
奇,你和他的化学作用也好像没有当初那么厉害。他的吸引力似乎就只有这么多,他说的话,你不再盲目地相信,他的一切一切,不再那么完美。 可是,你舍不得在这个时候不要他,你和他又携手走了一大段路。只是,愈走下去,你愈发觉有问题,原来他不是一百分的,他只值七十分。原来他有很多缺点是你受不了的。原来,他并没有爱你爱到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原来,你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很不同的… 这个时候怎么办? 你们有了感情,却没有了爱情。 要不要和他一起走下去?你愿意这样过一辈子吗? 你们的爱情不经不觉已走到灯火阑珊处,灯光疏落,有点黯淡了。不辞而别的年代 女孩来信说,她男朋友突然不辞而别。他搬了家,更改了手提电话号码,更辞了职。她很生气,觉得他太不负责任了。他不爱她的话,应该跟她说清楚,而不是一声不响地失踪。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把感情说清楚的勇气的。我们活在这个年代,是一个不辞而别的年代。现在很多年轻人上班两三天之后就不辞而别。他不辞职,也不交代。会打一通电话回来说自己不再上班的,已经很有责任感。 大家都习惯了不交代。他们怎样对待工作,也怎样对待感情。我不爱你了,我觉得你很烦,于是我一走了之。这就是分手,不必两个人坐下来谈判。 一、两个月的感情,固然不需要交代,即使是一、两年的感情,也毋须交代。假使有一天你下班之后回到家里,发现跟你同住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搬走了,不必觉得惊讶,也不必去找他。假使有一天,你们约好在某个地方见面,你等了大半天还等不到他,那么?你也不必再找他。这个时代的分手已经不用说:“我想跟你分手。”、“我不再爱你了。”、“对不起,我不能令你快乐。”、“你会找到一个比我对你好的人。”、“我对你已经没有感觉。”…以上这些全是废话。我不爱你,根本就不会再见你。为你唱一支骊歌 董桥先生在《英华沉浮录》第二卷《香港中文不是葡萄酒》里提到,他小学毕业时唱的一首骊歌是弘一法师填词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他说,数十年后读到这些句子还是想哭。 我好喜欢这首骊歌,但我没唱过。我四处向朋友打听,竟然没人唱过这首歌。原来,大家唱的骊歌是不同的。大部分人唱的是《友谊万岁》,有的唱英文,有的唱中文。最令我惊讶的是有人唱《友谊之光》。《友谊之光》不是电影《监狱风云》的主题曲吗?竟然变成了中学毕业生的骊歌。在台湾念书的朋友说,他那时候唱的是徐志摩的《偶然》。年轻一点的朋友唱的是流行曲。 虽然没有朋友唱过弘一法师那首骊歌,而且年代也不相同,我还是把这支歌用在小说里:男主角约了女主角在他们常去的那家餐厅等。餐厅里刚好有一群中学毕业生在举行谢师宴。男主角等了一个晚上,女主角没有来。他给她太多痛苦了,她不想再见他。学生们正在高唱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他知道她不会来了。她为他唱的,也是一支骊歌。 餐厅外面,她来了,但她没有进去,他们从此没见过一面,天涯永隔。那一支骊歌,一直唱到终结。再唱一支骊歌 读者阿王来信说,他在五十年前唱过弘一法师填词的这一支骊歌,但是歌词跟我们记得的有一点出入。他记得的歌词是这样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阿王说,这是半世纪以前的残存记忆。近二十年来,他的好友一一辞世,他自己亦年逾花甲,低唱至“知交半零落”不禁怆然而泪下。 骊歌触动了人心。每个年代都有一支骊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支唱起来会流泪、听到也会伤感的骊歌。一个朋友说,他那时候唱的骊歌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这支骊歌听起来是那么轻,离别却是沉重的。我们不一定是为要离开的那个人伤感,有时候,我们觉得伤感的,是离别本身。 有相逢,就有别离,可是,每个人都害怕别离。大家都知道,最后的一次别离就是死亡。我们口里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心里却舍不得喝掉手中的酒,还想再唱一支歌,再唱一支歌。你可不可以不走?到了夏天我就离开 今年初春的时候,他女朋友跟他说: “到了夏天我就会离开你。” 那个时候,他以为她只是随便说说。假如她真的要离开,没有任何理由要等到夏天。 到了夏天,她真的一声不响走了。 他四处打听她的下落。后来,她的朋友把一封信交给他。她在信上说: “我不是说过到了夏天就离开你的吗?” 她去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从今以后,她不打算再见他。她已经给他太多机会了。 她走了,他才知道她说夏天要走,是当真的。他们一起三年了。她很爱他,但是他有两吹不忠的纪录。虽然他最后还是回到她身边,她却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有下一次。他们常常为了这些事吵架。每一次吵架之后,感情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