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2/3页)
外工作,但他仍常对自己说:“去他的,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要把芬西丝卡带走!”“在那个炎热的星期五早晨,开车离开你的小径,是我生命中最困难的事。”他说。那年她六十七岁,收到了这一封信。 在他死后,他的爱才落在她的身边,不再奔逃与漂流。芬西丝卡将他的骨灰撒在桥旁,而她在六十九岁死亡时,也要求将遗体火化,撒在同一座桥旁。他们的故事,由她的一儿一女发现。她留下一封信,告诉孩子们这个故事,她承认,那几天的短暂爱情,比她的四十多年婚姻值得眷恋。“如果不是为了你们的父亲和你们两人的缘故,我会立即随他而去,不论去哪里。他要我与他同行,但我没有答应…在四天里,他给我一生,给我一个宇宙,并且使我支离破碎的片段化为一个整体…若柏教我怎样成为一个女人,这是很少——也许没有任何女人经历过的。” 芬西丝卡没有后悔曾经做过的选择,但灵魂离开身体之后,她选择永远的爱情。 《麦迪逊之桥》是一个很平凡但也很感人的外遇情事,但如果没有罗伯·丁·华勒的漂亮文字,它甚至会变成一个滥情粗糙的故事。 很少外遇的故事这么美丽。因为在外通情事中,人们只知发挥他们占有与破坏的本能。若柏与芬西丝卡,一只鹰与一头羊,我相信尊重爱人的生命路径是我们能为爱人所做的最美好的事。 “旧梦是美好的,梦虽没有成真,但我高兴拥有这些梦。”若柏这么说。其实是作者这么说我也为这句话喝彩。 真爱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一个未完全或无法完成的故事,也许是一个缺憾,但也可以光华美丽。如果你有一颗包含缺憾的、美丽的心,你的心中也可以有一座永远的麦迪逊之桥。 不说话的自由 有时多说话不如少说话。 丘吉尔一辈子做了无数次的演讲,其中最“脍炙人耳”的一次,就是话说得最少的那一次。在美国的某大学、某个重要的典礼上,当芸芸来宾正打算洗耳恭听这一位伟大人物的箴言时,他上台,沉默了许久,然后抬起头来: “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又是一大段时间的沉默。来宾们鸦雀无声,等待他要再说什么。他终于又开了尊口: “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这是丘吉尔一生中最著名的演讲。当然,想要以短短的字句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前提是,你必须已经是个万众瞩目的人物,你已经一言九鼎! 这时候,多说话不如少说话。 有时说不如不说。 这让我想起梁武帝的故事。一个尊崇佛教的皇帝,好不容易请到了菩提达摩。他恭敬地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不知道!” 武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一个看来像得道高僧的人,竟然坦荡荡地告诉他“不知道”他又请教了一次。 “空,廓然无圣!” 这是什么意思?这家伙竟敢告诉我根本没有什么神圣的教诲。梁武帝有点不高兴。第二天他请问自己最尊敬的志公禅师,志公说,唉呀,他才真是个高人!梁武帝虽然不明白意思,仍派人去追菩提达摩回来。但菩提达摩早已经乘一苇渡江,到魏国去了。 不知道。于是开了禅宗的花,一朵最美丽最奥妙的花。 不知道。一个最无法探测的空。正如宇宙物理学中,令科学家们最着迷的黑洞。 有时无声胜有声。 尔时…释迎牟尼在癨树给孤独园说法。他,不得不说法。 他曾问弟子须菩提:“须菩提,如来曾经说过法吗?” 须菩提恭敬回答:“就我所了解,如来所说,无有定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我很少看到有什么文字,比鸠摩罗什翻译《金刚经》所用的文字更美丽、优雅而简洁。 既然法不是法,佛为什么要苦口婆心地说,说了四十九年,说到他圆寂为止,中间竟然只有三个月闭关不说话。只为芸芸众生,在他们还没有内在的眼睛和耳朵前,听不懂无声的美妙音乐,看不见日日都是天女散花。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如是说。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如是说。 如是如是。所以有一天,当释迹牟尼在应该开口讲话时不讲话,只是拈花微笑,大家开始紧张了。大家想问:“世尊,你为什么不说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是,没有人敢问出口。连佛陀的大弟子、二弟子,一切资深弟子都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只将怀疑的神色藏在眼睛里。 多么静,仿佛时间都停止了。一切无声无息,也许只有鸟儿在菩提下不甘寂寞地叽叽喳喳吧!这时候,只有一个人在微笑。 迦叶。一个在如银河般浩瀚的佛经中,从未曾发一言的人。 他笑了。 只有他敢笑,而众人愕然,这个人笑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