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第1/5页)
第二十三章 路上当然避不开岗哨,避不开巡查队伍,可是谁不认识李诗,谁又认不出“肃王府”的马车? 当然是一路通行无阻。 断了腿的黑衣人在车里“指挥”李诗赶着马车走大街、走胡同,后头那辆紧跟着前一辆走。 只是一盏热茶工夫之后,到了一处。 这儿是个靠近城墙根儿的偏僻胡同,整条偏僻胡同只有一户人家,断腿的黑衣人就让马车停在了这户人家门口。 这户人家是座破旧宅院,看样子还不小,油漆剥落的两扇大门关得紧紧的,里头没有一点声息。 这儿确是个躲藏的好地方。 而且,这么大一座宅院,藏多少人都藏得下。 只是,蹄声、轮声由远而近,里头的人应该听得见,也应该有动静才对。 可是理虽如此,事却不然,两辆马车已经都停住了,破旧宅院里仍然寂静如死,没有一点动静。 是不是非得等他们的人露面不可! 经过李诗的示意,断腿黑衣人掀起车帘露了面,而且向着破旧宅院发了话: “车来了,我们来了。” 他叫了两声,宅院里依旧没有动静。 李诗道:“怎么回事?” 断腿黑衣人道:“不对,让我下车。” 李诗当即示意两名护卫扶黑衣人下车,黑衣人下了车,让两名护卫扶着他上前敲门。 两名护卫望李诗请示。 李诗点了头。 两名护卫这才扶断腿黑衣人上前敲门。 断腿黑衣人敲门敲了两三遍,宅院里只要有人,绝对听得见。 但是,宅院里还是没有动静。 李诗道:“你不会记错地方吧?” 断腿黑衣人忙道:“不会,不会,我记得清清楚楚,绝对是这儿!” “那是怎么回事,人呢?” “不知道啊!”李诗没再说话,从车辕上腾身而起,越过围墙过了宅院。 这座破旧宅院喳真够破旧的,恐怕有不少日子没人住了,不但房屋破损的破损,倒塌的倒塌,院子里都长出了野草,足足有半人高。 李诗飞快的搜寻一匝,没人,就是一个人影也没有,可却有人待过的迹像,痕迹是薪的,而且人还不少。 他开门走了出去,断腿黑衣人忙问:“怎么样?” “没有人,空宅院。”李诗道。 断jiejie黑衣人急了:“我说的是实话…” 他生怕李诗以为他要诈。 李诗道:“我知道,我看得出,里头有人待过,人还不少,刚走不久,也就是天亮前了。” 断腿黑衣人神色一松:“只要你们信得过我就好…一定是他们发现有什么不对了,换了地方,或者…说不定已经出了城了。” 李诗道:“要是他们换了地方,以你看,他们会到那儿去?” 显然,他不信其他那么多人,还带着个吴额驸,能那么容易就出了内城。 “那就不知道,仓促之间撤离,那有准儿。” 这倒也是。 “难道你们就没有商量过几个地方?” “没有!” 忽听一阵急促蹄声传来,飞快来近。 这是什么人? 几个人往胡同口望,一骑白马飞似的驰近胡同。 李诗一眼就看出谁了。鞍上骑士是玉贝勒。 转眼间,白马驰到,长嘶踢蹄而起,一个飞旋停住,好俊的骑术,玉贝勒控缰端坐,顾盼生威。 架着断腿黑衣人的两名护卫忙躬身:“贝勒爷!” 后车的护卫们也下来了,忙也见礼。 李诗欠了欠身:“贝勒爷!” 玉贝勒这才翻身下马:“我听他们禀报,说你护着我meimei出城去了,特地赶来看看,怎么到这儿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我meimei呢?” 李诗道:“贝勒爷还没有回府去?” “没有。” 李诗只得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听毕,玉贝勒双肩一扬望断腿黑衣人:“这个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 “是的。” “该死!”玉贝勒一声冷叱,扬起马鞭就抽。 李诗伸手架住:“贝勒爷开恩,草民擅自做主,准他将功折罪,并答应给他治腿。” 玉贝勒收回了马鞭:“谢谢你救了我meimei跟贾姑娘。” “草民不敢。”李诗欠了个身。 “他说其他的人带着吴额驸藏在这儿,人呢?” “许是有什么惊兆,天亮之前换地方了!” “也只有在天亮之前了,天亮以后不可能。” “草民也这么想。” “你打算怎么办?” “草民正打算让他们几位押着两辆车回去,草民继续搜寻。 玉贝勒向着几名“肃王府”护卫一挥马鞭:“你们回去吧,把其他的人交‘查缉营’,这个人暂留府里,给他治腿。” 几名护卫轰然恭应。 黑衣人忙躬身哈腰:“谢贝勒爷恩典,谢贝勒爷恩典。” 玉贝勒道:“别谢我,是这位李侠士救了你的命!” “是、是,谢谢李侠士,谢谢李侠士。”黑衣人转过来又谢李诗。 李诗道:“好了,赶快走吧!” 几名“肃王府的护卫架着黑衣人各自上车,赶着两辆马驰去。 望着眼前的玉贝勒,李诗心里有高兴,有难受,高兴的是手足重逢,弟弟挺拔俊秀,一表人才,难过的是兄弟对面,却不能相认,旋即他定了神,欠了身:“草民告辞。” 玉贝勒抬手:“我跟你一起找!” 李诗微一怔,随即又欠身:“草民斗胆,敢情贝勒爷收回成命。” “你不要我跟你一起找?” “是的!” “为什么?” “如今禁卫各营精锐尽出,整个内城都需要贝勒爷坐镇指挥,况且,搜寻那些人,草民一个人较为方便。” 玉贝勒迟疑了一下:“好吧!依你。” 翻身上马,飞驰而去。 望着玉贝勒飞骑驰出胡同不见,李诗转身又进了宅院。 这回他仔细找,仔细看,根据那些痕迹,他很快就有了收获。 第一:那些人走得匆忙,没工夫消灭这些痕迹。 第二:那些人是从后门走的。 从第一项看,可能他们的确发现了什么惊兆,才慌忙撤离,连消灭痕迹的工夫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