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部台风 (第2/8页)
衣襟嚷道:“热死了!” 老大向在一旁听广播的老三叫道:“唉,麻烦把我房间的风扇拿出来。”在厅内,小风扇忙碌地向左右拧着头,仿佛在做着强烈的热身运动,连吹出来的气流都是炙人的。 老五输得很厉害,到现在没有胡过一次,一边用手煽着自己,一边叫道:“热死了,热死了,这见鬼的天气!” 老四是嬴家,虽然也一脸油汗,但却笑道:“不要诅咒天,小心给天惩罚唷!”老五正想回嘴,忽听老三在一旁叫道:“你们听!”又加了一句:“台风又来了。” 老二这时刚打出了一张牌子,大家一时都静了下来,只听收音机的声音不缓不急的传出来:“气象局指出:‘薇拉’台风昨晚八时的中心位置,在北纬廿五点一度,东经一二九点三度,即在那霸东南方约二百一十公里的海面上,向西进行,时速十八公里,中心附近最大风速每秒廿三公尺,相当于十级风,暴风半径一百五十公里…。预测今晚八时‘薇拉’台风的中心位置,将在北纬廿四点七度,东经一二五点八度,即在宜兰东方约四百五十公里的海面上。” 大家听到这里,忽然老大大叫一声:“碰!”就把老二刚打出来的“红中”碰了去。大家发现老大已有三番见底,立刻又恢复了热闹与兴致。大家喧嚣吵杂声中,收音机继续播导:“…气象局说,目前偏西进行的‘薇拉’台风,因高层低压属暖心,低层低压为冷心,极有合并发展,形成中度威力的趋势,同时‘薇拉’距台湾地区极近,遂于昨晚抢先发布海上警报。…”因为声音很微弱,都被大家打牌时的欢娱之声淹没过去了。 在和平东路龙泉街的一个拐弯处,叫做云和街的地方,有一所日式的小房子,住着袁老先生一家三口。袁老先生是老夫老妻,和她的女儿袁媛媛住在一起。 袁老先生是日据时代便已很有名望的作家了,他年少时在大陆奋跃过,为那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大运动而关心过、醉心过,年青时在台湾打过笔战,终不屈服过,壮年时曾主持过一些文学征文比赛等盛事,现在年老了,仍握住一支笔,来走他的风雪长路,越走越是寂寞,但也没有放弃过。他这支笔便是他谋生的工具,也是他行足于江湖间的佩剑。而今他正在明净的日式玻璃窗前,坐观窗外的日影树摇,这房子在一年前曾因和平东路拓宽改修,所以也曾整修一番,合了规格。他想:要是没有那一番整修,前几天的赛洛玛台风一卷,这栋小房子都不知会不会“落霞与孤鸶齐飞” 他呷了一口茶,猛地心一动:台风!他最近都在赶一些小说稿,可是他很想写一部相当震撼人的小说,一篇与时代、生活、人的挣扎、生命力、血泪交揉在一起的小说!他现在最大的嗜好是读报,喜欢把报上的消息及副刊里的文章,分门别类的黏贴在一起。他想起台风不禁一震的原因,是因为台风──这自然甚至超自然的力量正考验了人性,人性在灾难时的表现,才最为可贵、真挚。 他记得前几天中钢公司在高雄的大炼钢厂高炉,在遇赛洛玛台风后有一则报导,使他印象十分深刻,这篇灾区专访这样写道:“中钢公司大钢厂,厂区内除了部份厂房的铝皮被风掀掉外,一切安然无恙,但是缺水的危机却严重地威胁着才点火一个月的炼铁高炉。高炉炼铁过程中没有水的冷却,就会面临烧空的局面。为了延长自来蓄水池的使用寿命,大钢厂从昨晚开始采取紧急措施,厂内一切用水全部停止供应,以全力保护高炉。目前高炉里已不再炼铁水,炉温从原来的二千度逐步降低,到昨天傍晚,已低于一千度,形同‘烘炉’。二万瓦的自备紧急发电装置派上用场的只有五分之一,冷却用水也从正常的六万五千吨急遽降低到三百公吨,加上使用过污水的回收再处理,存水预计还能维持到今天中午。电力公司及自来水厂为挽救大钢厂的心脏,昨天想尽了一切办法来紧急供水,无奈帮浦抽取的澄清湖水,在压力不定的情况下,到傍晚时分还未流到钢铁的入水口。不过,大钢厂全体员工的奋斗没有白费,昨天一下午的几场大雨,成了钢厂的甘霖,水处理厂的员工们忙着抽取积水储备,眼看蓄水他的水位有出亦有进,无不打心底感谢老天爷的‘恩赐’。昨天,台电公司陆续送出了两部七百瓦的发电机供大钢厂急发电使用,大钢厂鉴于当前水贵于电的紧急情况,已初步决定将发电机转送自来水厂发电取水、使工业界及早脱离‘旱’境。…” 试想一下,一个中钢公司大钢厂,受大自然的台风侵袭,为要挽救才点火一个月的炼铁高炉,全力延长蓄水他的使用寿命,全体员工为缺水奋斗不懈!试想,在台风的狂攫下,为保护炼炉而同心协力的工人;还有炼铁高炉与自来水的供应,好一个水和火的对照!而且其间还有风的威虐,不正像五行里的一场大战么! 袁老先生想到这里都不禁兴奋了起来。他用原子笔尖点了点古旧的桌面,发出“笃、笃”两记声响。他想,大陆的“文革”迫害知识份子,作家下乡参加土改,来描写工农的生活,盲目的歌颂,其实乡下的工农都被迫害得民不聊生,而这些作家笔下却是虚伪的遮掉,对事实不敢披露…那些作家是被迫下放的,所以才勉力而又力不从心的描写乡村农人工人的生活,这是那一门子的写实!而人们都痛苦不堪的挣扎着、却把它描写成天堂般的生活! 记得张爱玲的小说“秧歌”里就描写过这样的一段故事:一个乡下地方的人实在被迫得喘不过气来,过年连吃的东西也没有,只好去借粮,却惨被民兵屠杀,其中一被残害者的妻子,半夜放火烧了谷仓──这是人民辛苦耕耘之所得,却并不属于他们的粮食储藏所──而她自己也被迫入大火之中。在场的下放土改的作家竟把这桩可歌可泣、人神共愤的事实歪曲为国特唆使人民的一项反动! 袁老先生想到这里,很是激动,手心也有了汗,他握笔了这么多年,对文学的爱仍是那么深,那么热,那么年轻。彷佛一个什么样的担子,到了他项背上,他必须把它挑起。作为一个作家,对民众的力量,人们的奋斗团结真正的去关心民间疾苦,切实而自愿地深入研究,写出来的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