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骆马湖风云 (第1/5页)
第 一 章 骆马湖风云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急促蹄声传了过来。 在这一带,尤其此地是“高邮湖”畔,居然会有人骑马奔驰? “南船北马”南人惯乘船,善cao舟;北人惯骑马,善骑马。 这一带的人惯乘船,善cao舟,而且这一带多湖泊沼泽,水路纵横,只要坐上船,没有不能到的地方:在这一带,尤其是到“高邮湖”来,何须骑马? 这是什么人? 循蹄声望,看见了,一匹白马,马上一名白衣人,飞驰而来。 两名黑衣汉子转身过去扬声喝止:“‘漕运总督衙门’总捕头在此办案,闲人勿近。” 这是不许来人追赶。 抬出了这么一块招牌,一般百姓绝不敢不听,就算是江湖人,事不关己,也不愿惹这个麻烦,十九都会就此停住,然后拉转马头他去。 但是那白衣人却没有停马,他扬声答了话:“总捕头,石英奉制军大人之命赶来。” 清瘦老者一怔,道:“是制军大人府里的石护卫,闪开!” 是“漕运总督”的护卫,奉命赶来。 “漕运总督”的护卫,这时候奉命赶来干什么? 那两名黑衣汉子立即应声侧退。 白衣人一人一骑带着一阵风驰到,收缰控马停住,然后飘身下马,道:“总捕头,石英奉命来见。” 一身白衣,身材颀长,白面无须,是个英挺汉子。 落地轻飘飘的,不但干净俐落,也点尘未惊,显然也好身手。 那当然,总督的护卫,这两方面还能不是好样儿的? 只听清瘦老者道:“制军大人有什么令谕?” 既是奉命赶来,当然是总督有令谕。 白衣人石英探怀取出一个封了口的公文封递出:“这是制军大人的手谕,总捕头看了就知道。” 一名黑衣汉子过来接过,走到清瘦老者面前双手呈上。 清瘦老者接过去拆封,抽出一张写了字的信笺,只一眼,抬眼望着白衣人石英:“制军大人怎么会…” 白衣人石英道:“这石英就不知道了。” 清瘦老者没再说什么,把那张信笺又收回公文封里,放入怀中,然后挥手扬喝:“走!” 他先走了; 那些黑衣汉子跟着走了,转眼间都不见了。 显然,这是撤了,既不要“贡品”了,也不抓关山月去吃官司了。 这是怎么回事? 当然,这跟白衣人石英带来的一纸“漕运总督”的手谕有关。 可是“漕运总督”怎么会下这种手谕? 关山月、高家一家三口都不明白。 关山月也眼睁睁的看着清瘦老者君天毅带着人离去。 好不容易暂时不为难了,他不能出手。 在有人知道他姓关的情形下,他也不能杀宫,除非他能把这些人都灭口,可是他不愿伤及无辜;就算他能“漕运总督衙门”里还有人知道他姓关,又怎么办? 白衣人石英的一双锐利目光投向关山月:“阁下姓关?"果然“漕运总督衙门”里也有人知道。 关山月心头震动,干脆点头:“不错!” 白衣人石英道:“‘鄱阳’故人让我带话问候!” “鄱阳”故人? 关山月一怔。 白衣人石英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高梅头一个出来了,叫道:“关大哥,‘鄱阳’故人,难道是姜家?” 高通海、高恒也出来了。 关山月道:“恐怕不是。” 不错,姜家是江湖渔家,就算芸姑是“鄱阳”知县的准儿媳,一个七品县令,一个举人,都不足以使一个漕运总督下这种手谕。 但是,白衣人石英既这么说,很显然“漕运总督”所以下这种手谕,是因为关山月的“鄱阳”故人。 只是“鄱阳”故人远在“鄱阳”又是怎么知道这“扬州”事的? 高梅道:“那是董公子、董姑娘?” 能算是关山月“鄱阳”故人的,也就这些人了。 关山月道:“应该是董公子,可是…” 关山月想说,就算是那位董公子,也不足以使一位“漕运总督”下这种手谕,而且他远在“鄱阳”又怎么会知道这“扬州”事,而且知道得恰是时候? 其实,要是那位董公子,白衣人石英可以明说是“鄱阳”董公子,可是白衣人石英没有明说,却说是“鄱阳”故人。 难道,董公子有什么顾虑? 高梅道:“可是什么?” 关山月没告诉高梅,却道:“别在这上头费工夫了,走吧!要说路上再说。” 也真是,事情突然有了这种变化,好不容易能走了,还不快走。 高梅没再说什么,跟高恒转身回屋拿出了包袱,关山月则帮着高通海把收拾好的渔具拿上了船。 人跟东西都上了船,要走了,高通海、高梅、高恒一家三口,对这个家不免有些依依难舍之情。 难舍也得舍,高通海一巴掌又打上了高恒的脑袋:“都是你,家不能要了,还得累你关大哥跑这一赵送咱们。” 高梅也瞪了高恒一眼,这一眼只是埋怨家不能要了,不是埋怨累关大哥跑这一趟,因为她巴不得关大哥跑这一趟。 小高恒没吭声。挨打、受埋怨,说起来他委屈,可是一想能跟关大哥多在一起些时日,也就值得了。 船从“高邮湖”走运河北上,一路风平狼静,没有碰见什么事,走得顺利。 这一天,船到了“骆马湖” 高梅道:“爹,歇歇再走吧!” 高通海在船尾摇船,道:“这一带船多,没地方停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