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章气节 (第3/3页)
知礼,扬善去恶,爱国爱家。” 朱升默想一会,最后缓缓点头道:“如此甚好!”“而且我觉得义利之间不能简单地分割开来。众人坚守大义,就应该值得褒奖,而且这种褒奖不应该仅仅限于名义和口头上,应该还要有钱财上的。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可这世界上像诸位先生这样真正的君子又有几个呢?” 刘浩然的话让朱升和陶安陷入了沉思,他们一直坚持以德教化天下万民,可是现实中让他们清楚看到,真正能坚守德、义、仁的人没有几个,要不然这样的人一出来就被称颂有加。而刘浩然想得更远。中国儒学思想演化到后来,简单地将义和利分开,认为君子只能谈义,利是万万不能碰的,而在他们的心目中,利就是钱财,就是私欲。到后来,朱家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搞得后来的儒生学士们一方面高喊着大义,一方面又离不开利,最后很多人变成了十足的伪君子,用大义去要求别人,自己的利益却是一点都不放过。 “其实我一直认为,人活着是为了一个信念。现在战乱时节,百姓们颠沛流离,苟且偷生,为的是一个信念,活下去。定远军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也是为了一个信念,为了自己的家人和子孙后代不再受鞑虏欺凌,从此过上好日子。现在我在想,怎么样让天下的百姓都接受一个信念,然后为这同一个信念奋斗。”刘浩然继续说道。 “护军,你说应该是什么信念?”李善长连忙问道,做为定远军后勤总管,他当然知道定远军百战百胜除了训练得法,将士用心之外,刘浩然所说的信念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数万将士对决元军时,无不高声悲歌,然后满怀心中的信念冲向敌人,这其中,时时起“教育开导”作用的录事和参事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让他们为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而奋斗。” “属于自己的国家?” “是的,鞑虏欺凌我中原百姓,视为猪狗奴隶,所以元廷不是他们的国家,大家就起来反抗。他们要求自己家人和子孙后代过上一种不受欺凌的幸福生活,你们说他们坚守的信念是义还是利?” 刘浩然的话又把朱升和陶安问倒了,不过这些老百姓的义应该与君子的义不大一样,可是他们奉行的安家治国平天下大义不正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天下太平吗? 沉吟一会,朱升开口道:“丞相心中的天下大治应该是什么?” “各尽其职!”刘浩然毫不犹豫地道“简单地说是将士们尽心打仗,保家卫国;农夫们精心耕作,多出物产;工匠们刻苦钻研,丰富物产;商人们用心经营,流通商贸;官吏们全心工作,为民造福。” “丞相似乎没有提到学子文人?”陶安等了一会,犹豫地说道。 “学子文人是这以上诸种的基础。无论行军打仗、耕作制造、经商做官,不读书能行吗?没有学识能行吗?” 陶安和朱升不由惊呆了,他们被刘浩然的这种说法惊呆了,天下诸种皆出于学子文人,那其他人呢?不过他们的脑子转得很快,朱升很快就开口道:“丞相的意思是让天下人都读书。” “这不好吗?孔圣人不是说过有教无类,难道他的志向不是让天下人都读书吗?天下人都读过书,知道礼义廉耻,知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那天下不就是大同世界了吗?” 听得刘浩然搬出了孔圣人的话,陶安和朱升一时说不出话来,但是他们都为刘浩然的宏大设想而震撼。 “天下人都读上书了,那么不都成了学子文人。但是又不能全部去治国平天下,只好转做其他的工作,而在我看来,国家要发展,就要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农夫们耕种,需要官吏们去告诉何时下种,何时收获吗?工匠们干活,需要官吏去此物该如何做吗?商人们经商,需要官吏去告诉如何才能盈利吗?” 朱升和陶安细细一想,的确如此,农工商还真不需要官吏去指导。 “原来丞相有柳柳州(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之意。“朱升抚须叹道。 “那官府和官吏们该做些什么?”陶安问道。 “官吏要造福与民,如架桥修路,抚孤安贫,赈济救灾,都是他们要做的。”刘浩然准备要说服务型政府,只是怕两位先生不明白,只好转变一个话题。 “看来丞相还深喻黄老之学。”朱升含笑答道。 “我只懂得一点,我只是觉得,只要对国家对百姓有益,都用之无妨。” 朱升、陶安、冯国用、李善长都不由动容。沉寂了一会,冯国用突然开口道:“护军,你的信念是什么?” 刘浩然迟疑了一会,随即答道:“国家和百姓们的利益至高无上。” 冯国用和李善长不由起身拱手道:“臣等受教!”而朱升和陶安不由在那里点头微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