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_道应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道应训 (第12/13页)

化,这儿与那个叫不出名称的地方相比,还只是个小角落。像我向南游过的无边无际的空旷之地,在北方休息在寂静幽暗的地方,向西跑遍幽深边远的地方,往东一直来到日出之处。这些地域是下无地而上无天,听不到任何声音,看不清任何物件。此外还有水天相连的海洋的边岸,我尽管一动就是千万里,但我还是无法达到那里。现在你才游历到这里,就认为看尽了一切地方,与我上述说的那些地方比,你不觉得差远了吗?不过你呆在这里好了,我与汗漫先生已约好在九垓之外会面,所以我无法在这里久留陪你。”说完,此人一举臂、一耸身便飞入云端。卢敖仰面瞭望,已看不见此人的身影了;于是卢敖停下了马车,惊惧困惑,若有所失,自言自语说:“我和这位先生相比,就如同黄鹄与小虫一样。我整天奔波不停,却还在咫尺之地漫游,但我却自以为很遥远了,这不是显得很悲哀吗?”所以《庄子》说:“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小聪明不理解大智慧,朝生暮亡的菌类不知月的晦朔,蟪蛄不知一年中的春和秋。”这是说视力好的也有他无法看到的东西。

    宓子贱治理亶父三年,孔门弟子巫马期穿上粗劣的麻布衣,化装前去察访宓子贱的教化情况。巫马期看到有人捕鱼,但捕到鱼后又放回水中去,就上前询问:“你之所以来捕鱼,是为了捕到鱼。今天你将捕到的鱼又放生回水,这是为什么呢?”渔夫回答说:“宓子贱不希望人们捕捉那些没长成的小鱼。我刚才之所以将捕到的鱼都放回河中,因为捕捉的都是小鱼。”巫马期回去将此事报告给孔子,说:“宓子贱的品德教育达到这么好的程度,他能让人暗中做事都不敢胡来,就像刑法放在他身边一样。他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呢?”孔子说:“我曾经询问过宓子贱的治政方法,他告诉我:‘诚爱之心一旦扎根于内心世界,就会在任何其他事情上体现出来。’宓子贱一定是实施了这种方法。”所以《老子》说:“去彼取此。”

    罔两问影子:“那明亮的日光就是神明?”影子回答:“不是。”罔两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影子说:“太阳每天从扶桑升起又从西边落下去,它照耀在宇宙间,那明亮的阳光照耀四海。可是将门窗紧闭,阳光就无法照射进来。但那神明却能四通八达,无所不及,上至九天,下居大地,生育万物而不露痕迹,仰俯之间便能抚及四海之外,这明亮的日光哪有这样的神通?”所以《老子》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越于最坚硬的东西中。”

    光耀问无有:“你果真有呢?还是果真没有呢?”无有不吭声。光耀听不到无有的回答,于是上前去观察无有的模样,只觉得是:黑呼恍惚,看它看不见形状,听它听不到声响,触摸它又触摸不到,一眼望不到头。光耀于是说:“珍贵啊,有谁能达到这种神奇的状态?就我光耀来说,还只是达到‘无形’和‘无声’,只能给人以抓不住和听不见的感觉,还不能达到连光都没有的状态。至于达到无一切的状态,那又是怎么样达到这样的呢!”所以《老子》说:“这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能渗透穿越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

    白公胜欲报杀父之仇,一心想发动兵变,退朝后站立不走,手中拿的马鞭倒拄着自己的面颊,以至于鞭梢的尖针穿透了面颊,血流到地上都不知道。郑国人听到这件事以后说:“白公胜连自己的面颊都给忘了,还有什么不会忘掉呀!”这是说人的精神一旦脱离开人的心身,而智虑又在内心激荡,那么人就不能充实气血、调理形体。因此,精神思虑的范围越远,那么就越不能顾及近在咫尺的形体。所以《老子》说:“不出门外,能知天下事;不望窗外,能认识天道。越向外竞逐,知道得越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秦始皇得天下之后,唯恐江山守不住,于是派遣大量的民兵守卫边疆,并修筑长城,建造关口津梁,设置要塞障碍,装备驿站车马,派遣边疆官吏。然而刘家夺取秦之天下,却如同翻转轴锤那样便易。以前武王讨伐纣王,在牧野打败了纣王,推翻殷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于是修整了比干的坟墓,旌表商容的故里,保护了箕子的旧宅,朝拜了商汤的宗庙,散发了巨桥的粮食和鹿台的财物;砸破战鼓、折断鼓槌、松开强弓、拉断弓弦;搬离房舍、露宿野外,以示生活简朴;松懈佩剑,带着笏板,以示不再有仇敌。这时候天下百姓都编出歌谣来庆贺天下太平,诸侯均带着厚礼前来朝拜,江山传了三十四代也没被篡夺。所以《老子》说:“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却使人无法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无法解开。”

    尹需拜师学习驾御术,三年过去还是没有收获,内心十分痛苦,经常是睡觉时还在思虑这件事。一天半夜时分,他从梦中学会了“秋驾”的技术。第二天,尹需去拜访老师,老师望着他说:“我不是舍不得将驾御术传授给你,只是怕你没有能力学会它。今天我就教你秋驾技术吧。”尹需听后,兜了一个圈子,朝北向老师行了再拜礼,说:“我有天赐幸运,昨天夜里我已在梦中接受了老师教的秋驾技术了。”所以《老子》说:“致虚与守静的主体修养工夫,要做到极点和专笃。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从而可以观察其往复循环。”

    以前孙叔敖三次得到令尹的官职而不露喜悦之情,三次失去令尹的官职而没有忧愁之色;延陵季子,吴国人要立他为王,但他坚决不肯;许由,尧准备将天下让给他,但他不接受;晏子与崔杼盟誓,面临着死亡威胁而不改变他的原则。这些人都能对事物作长远思考。人的精神能够认识到死生之分,那么还有什么外物能诱惑他!楚国有位佽非,在干遂得到一宝剑。返回时渡长江,船到江中心时,波狼涌起,两条蛟龙挟持缠绕着船。佽非对船艄公说:“你见过在这种险境中逃生的人吗?”艄公回答:“没见过。”这时佽非怒目圆睁、血气勃涌、捋起衣袖、拔出宝剑,喝道:“武勇之士可以用仁义之礼来说服,但不能威逼强夺他的志向。人总是要变为腐rou朽骨的,就是弃剑而能保全性命也没什么意义,所以生命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说完便跳入江中搏杀蛟龙,终于将蛟龙的头斩断,使一船的人全得以保全性命,风狼也平息下来。楚王于是封给了佽非执圭爵位。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好啊!不因为吝惜生命而弃掉宝剑,佽非称得上这样的人。”所以《老子》说:“只有那不贪生怕死的人,才胜过厚养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