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米沙的路线 (第3/5页)
“得了吧,就我这样,还是少在外面抛头露面好。另外,提醒你,别把我的行踪告诉赵永,其他人也不行,你要跟我们一起去沙漠,就暂时断绝你所有的通讯吧,包括跟你父亲。”韩江告诫道。 “那我是不是要把手机也交出来?”梁媛怯怯地看着韩江。 “那倒不用,沙漠里反正没有信号。”韩江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 在韩江的帮助下,梁媛总算做好了一桌菜,可是唐风还在对比那几个古地名,韩江叫了好几遍,唐风也没应声,韩江放下筷子,刚要去推唐风的房门,唐风突然大叫一声,出来了“总算认出了一个地名来。” “我靠!我还以为你这么半天都破译出来了?”韩江没好气地调侃道。 “哪那么容易?古代人画的地图上又没有比例尺,我一个个将地图上的古地名与米沙的草图做了对比,米沙在草图上特别标出了这些地名的汉字,可是我却在西夏古地图上找不到这些汉字所对应的古地名。”唐风解释道。 “那些西夏文翻译准了吗?”韩江问道。 “请你不要怀疑我的专业水平!”唐风颇不服气。 “那你刚才认出了的地名是哪个?” 唐风拿出那几张放大的照片,指着古地图上一个标示,说道:“就是这里,在古地图上,这个标示名字翻成汉字叫‘九里堡’,我在米沙画的草图上也发现了这个地名。” 说着,唐风指向了米沙草图上的一个地名,兴奋地又继续说道:“有了这个,就有了参照系,我对比了古地图和米沙的草图,大致弄清了科考队最后几天的行动路线。” 唐风用红色铅笔在照片上,画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就是科考队进入沙漠后,大致的行动路线,在这条路线上,九里堡是第一个,其后在米沙的草图上还有三个标示,分别是‘狼洼’‘千户镇’‘月儿泉’,在古地图上也有相对应的三个标示,但是翻成汉语却并不是米沙草图上标示的那三个名字,而且我按照字面翻译过来,根本无法理解那三个西夏文标示是什么意思,不过这也正常,很多地名本来就么有任何含意,就只是个名字而已。” 韩江拿过照片和米沙的草图,仔细对比了一番“似乎位置也不太对。” “是的,这正是我感到奇怪的,虽然古地图上标示的三个地方离我画的这条线相差不太远,但还是可以看出,古地图上的四个标示,除了已经确定的‘九里堡’与米沙草图位置,名称都对的上外,另三个标示,名字对不上,位置也有偏差。”唐风解释道。 “我看咱们还是先按米沙的草图走吧!”梁媛忽然说道。 “哦!你说说为什么按米沙草图走?”唐风反问梁媛。 “这不明摆的事嘛!米沙既然找到了瀚海宓城,他的路线当然更可靠,古地图毕竟过了这么多年,沧海桑田,许多地名都变了,许多城镇,水源都消失了,我们要是完全按照古地图找,恐怕会走错哦!”梁媛说道。 “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全对!米沙的草图只画出了科考队进入沙漠的路线,并没有详细标出瀚海宓城的位置,只是在最后一个标出的地名‘月儿泉’西北方,大概画了一个标示,并且特别注明——‘那扇无与伦比的大门,我估计的位置’,米沙后面的事都记不清了,他在草图上估计的位置,恐怕也不可靠!所以我们还要以古地图为主,米沙的草图作为参考。”唐风说了一大通。 韩江点点头“唐风说的对,你们看,米沙的草图上,最后标示的一个地方是月儿泉,听名字这里应该有一眼泉水,这里有水源,我想这里很可能就是科考队最后一个营地所在地。” “不!不对,老马曾经说过,科考队出事的前一天晚上,他们携带的两箱水被人放了,才引起了科考队的恐慌,如果营地就有水源,科考队也就不会恐慌了。”唐风道。 韩江一拍脑门“我怎么把这茬忘了,那也就是说科考队是在离开月儿泉后出事的,而且是在离开月儿泉挺远的地方出事的,因为老马还说过他们分头出去找水源,都没找到。” 唐风想了想,又开口道“还有一种可能,月儿泉可能压根就没水源。” “没有水源?”韩江疑道。 “所以科考队在携带的饮用水被人放了后,才会惊慌失措!”唐风推测道。 韩江对比了一下古地图上标示的瀚海宓城位置,又看看米沙的草图“据我看,月儿泉离瀚海宓城还远着呢,假设月儿泉或者月儿泉附近是科考队最后的营地,这就奇怪了,米沙当年如何能在科考队出事后,在沙漠里走这么远?” “从古地图上看,瀚海宓城附近区域似乎不是沙漠隔壁了,也许那里有我们仍然未知的一片绿洲。”唐风畅想起来。 “死亡绿洲?”韩江忽然想起了史蒂芬提到的死亡绿洲。 “看来马昌国当年也曾来到了瀚海宓城。”唐风盯着古地图上“瀚海宓城”周边的区域,那里究竟是什么地方?是绿洲?还是峡谷? 唐风思虑良久,用笔敲击着古地图上“瀚海宓城”周边的区域,说道:“看来只有真正走到那里,才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地方。” “可是我们怎么去呢?就按米沙的这条路线?”梁媛问。 “对!就按米沙给我们绘制的这条路线,我们也只能按照米沙的路线进入沙漠。”唐风肯定地说道。 “可是除了九里堡,那三个地名都与古地图上的名字对不上啊?”梁媛又问。 “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名字,米沙线路上出现的四个地名,应该是科考时米沙听到的地名,‘九里堡’这个地名,西夏古地图和米沙线路上都有,说明‘九里堡’至少在西夏时就已经存在了,并一直沿用下来,而另三个在古地图上找不到的地名,据我推测,很可能是西夏之后才出现的。刚才已经说了‘月儿泉’就算不是科考队最后的营地,也是科考队经历的最后一个有名可查的地方,要知道沙漠里很多地方从来没有人去过,也没有人定居,自然也就不会有名字传下来,‘月儿泉’是米沙线路中最远的一个地名,这说明那里至少是经常有人来往的地方,甚至是曾经有人定居的地方,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月儿泉究竟有没有水。” 唐风说到这,看看韩江和梁媛频频点头,又继续说道:“再看这个千户镇,听名字这里应该曾经有过一个镇子,能称得上镇的,应该算是繁华的地方,那么,沙漠里怎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