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入局 (第1/2页)
入局 这时际,元十三限应邀出席太师的饭局。 饭菜上桌。 蔡京请他入局。 按照元十三限的性情,一般的饭局,他也绝不出席,吃这种饭,喝这种酒,他真宁愿不吃不喝,饿肚子算了。 可是太师有请,他不能不去。 主要是因为: 无论怎么说,他都欠了蔡京的一点情。 这些年来,他身怀绝艺,但从未得志过,要不是还有蔡京的照顾,他虽不至于饿死于途,但说不定就真的只好用自己的一身绝学,只能用在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干没本儿的买卖去了。 长期的不得意,使他壮志消磨、抱负成空,剩下的,也许不过一身傲骨和不服气。 他觉得自己命蹇,一直都没有出头的机会。自己身怀绝技,但偏是不够运,三次比拼,都输了给诸葛一招半式;输的不是武功,而是若非缺了天时,就是失了地利,要不然,就是少了人和! 皇上身边,已选用了诸葛;小帮小派,他还不看在眼里;小宫小将,他也不屑投靠——要不是还有蔡京赏识,恐怕偌大京师,竟无他元十三限的一席栖身之地! 蔡京是要重用他了,可是,听太师说:几次本待在圣上前举荐他引兵抗金,但都遭诸葛先生从中作梗,所以才屡不见用。 元十三限一向寡言。 他只在心里一千遍一万遍地喊着:诸葛正我,你已走运走了大半辈子,好让我也走几步吧!你当年抢走了我心爱的女子还不算,还这样逼人于绝,有朝一日,让我得遂青云,看我怎样收拾你! 开始的时候,元十三限还很执着于是非曲直,蔡京所作所为,他有许多都不同意;可是,经过多年的失意闲置,加上蔡京蓄意颠倒黑白,元十三限也渐失去了持平之心,偶尔也做出一些偏激之行,于是便受到武林同道的鄙薄。 他心里总想:我也想当侠者,我也想行侠道,我身手比人都好,但际遇比谁都差!想我行侠为侠,为何不在我入魔道之前拉我一把?如果能一朝得志,扬威天下,洗尽大半生宝剑锈蚀,沦为魔道就魔道吧!谁对我好,我就对他好;谁对我坏,我就对他更坏!至于谁对谁错,谁还理得! 所以,他甘心为蔡京所用。 不过,蔡京曾示意要他暗杀一些政敌、名将,元十三限是绝对不肯的。 就算要他狙杀诸葛先生,元十三限亦不愿为。 ——他要光明正大地打败诸葛,证明他是最出色的,而不是鬼鬼祟祟地暗杀!他一直为无法打败三师兄诸葛正我而耿耿于怀,近来更苦练“伤心神箭”以图雪耻。诸葛先生几次在皇帝面前替他争得可以大展拳脚的官职,但若不是为他所拒,就是给蔡京从中破坏,两人怨隙渐深。 其实,元十三限在江湖上已极负盛名,如果他放开胸怀,不事事与诸葛先生比较,理应觉得自豪才是。他的武功战阵,放眼天下,能跟他一拼的人已寥寥无几;他手上调教出来的武将、禁军,莫不是在朝在野各享威名。况且,诸葛先生一面受蔡京一党的挤兑,一面要承受天子的压力;他同时想维护法纪,但又难以情义兼顾,为朝廷效得了命,又失了江湖义气;为百姓请命时,又开罪了不少高官同僚,正可谓是有苦自己知。 至于多年前为“布袋美女”小镜姑娘所引起的误会与恩怨,使元十三限含忿黯然而去,但诸葛先生也独身终老,并未占着便宜。 可是人在局里,就算是绝顶聪明的人,也未必看得清楚。 ——有时候,反而是越聪明的人越是看不清楚。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局,每个人都在局里——谁又能把局里局外,看得一清二楚?就算能清楚大局,又有谁人能左右大局,置身局外? “饭局”里还有其他跟元十三限相识(但未必熟悉)的将官和武林同道。 蔡京便在“饭局”里告诉他一些事: ——丞相傅宗书遇刺身亡。 ——行刺者是王小石。 ——王小石是天衣居士的徒弟。 ——刺杀傅宗书当然是由诸葛先生定计,由天衣居士派人执行:这便是诸葛先生与天衣居士联手的第一步。 ——三天前“天下第七”遭“天衣有缝”的追杀“天下第七”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已杀了许天衣。 ——许天衣正是天衣居士的儿子。 ——而“天下第七”和傅宗书都曾在元十三限手下学过武艺:“天下第七”学的是“仇极掌”和“恨极拳”傅宗书也跟他学过“拳打脚踢一招二式”虽然两人学的并不多,元十三限也并没有正式收他们为徒,但好歹也可以说得上是元十三限的门下弟子。 蔡京也告诉元十三限:天衣居士已离开白须园,直扑京城。 他一到京师,就与诸葛先生会合,下一步,就是杀元十三限,再对付蔡京自已。 蔡京只把话说到这里。 剩下的,他只列举或出示这几件事和这几个事件的“铁证”以示他没半句虚言,更没一句诳语。 元十三限一直在听。 他没说什么。 数十年来,他一直未曾得志过,但为了不让人看出他失意潦倒,所以一向古冠古服,仪容讲究,就连脸上那一道长长的刀疤,也只更显煞气威严了,一点也不寒酸落拓。 他只静静地在听,并没有什么剧烈的反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