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部第35章创世的第一天 (第3/8页)
他是为寻找奇迹而来,奇迹果然被找到了。 今天,在这个刚刚诞生的新世界里,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欢乐在等待着他!… 那银舟似的月儿已经完全消逝了。 奥列格沿着梯级下到街上。没戴帽子的脑袋开始感到太阳的厉害。得买那么400克左右的黑面包干吃下去填饱肚子,然后坐车去市中心。不知是不是由于穿上了自己的衣服他才那么精神抖擞,反正已不觉得恶心,脚步也十分轻松。 这时,奥列格看见一个小食摊,它设在土墙的凹处,并不影响街道的齐整。摊子的布篷是用两根斜杆支起来作遮阳用的。从遮阳下透出一缕青烟。奥列格不得不使劲把脑袋低下才得以走到遮阳下面,而站在里边脖子也不能伸直。 一只长长的烤炉跟整个柜台平行摆着。其中一处的煤炭烧得火红,其余的地方满是白色的灰烬。炉火上横搁着十五六根铝制的尖头长扦,上面串插着一块块的rou。 奥列格猜到了:这岂不是烤羊rou串!这是他在再生世界里的又一发现,正是在监狱里谈起食品时所经常提到的那种羊rou串。但奥列格本人活到34岁还从来没有机会亲眼看见过它:他既没到过高加索,也没进过馆子,而在战前的公共食堂里供应的无非是莱卷和大麦粥。 烤羊rou串! 这种烟和rou混杂在一起的味儿相当诱人!长扦上的rou不仅未被烧焦,甚至没有变成暗褐色,而是呈现出刚刚被烤熟时那种嫩红浅灰的颜色。胖乎乎的圆脸摊主,不慌不忙地把一批rou扦翻转过来,把另一批从火上移到灰烬那边去。 “多少钱?”科斯托格洛托夫问。 “3个,”摊主懒洋洋地回答。 奥列格不明白:“3个”是什么意思?3个戈比似乎太少,3个卢布好像又太多。莫非是3串卖1个卢布?打从他从劳改营出来之后,到处都会碰到这种尴尬的局面:他怎么也弄不懂物价方面的概念。 “3个卢布买多少?”奥列格想出了这种摆脱窘境的问法。 摊主懒得说话,他捏住一根铝扦的末端把它稍稍始了起来,像逗孩子似地对奥列格晃了晃,又放回原处熏烤。 一串?3个卢布?…奥列格摇了摇头。这是另一种范畴的价格。他得靠5个卢布过一天。可又多么想尝尝啊!他默默地把每一块rou都仔细看过了,心里选准了一串。倒是真的,每一串都有其吸引人的地方。 不远的地方等着3个司机,他们的卡车就停在街上。又有一个女人走过来,但摊主用乌兹别克语对她说了什么,她不怎么高兴地离去了。而摊主突然把所有的羊rou串都放在一只盘子里,直接用手往上面撤了些葱末,还从瓶里往上浇了些什么卤汁。奥列格这才明白,司机们把这些羊rou串都买下了,每人5串! 这是无法解释却又到处盛行的那类双层价格和双层工资,但对那第二层奥列格是无法想像的,更爬不上去。这些司机满不在乎地花15卢布小吃一顿,也许,这还不是他们的正式早餐。过这样的生活靠工资是不够的,是啊,羊rou串不是卖给那些光靠工资过活的人。 “没有了,”摊主对奥列格说。 “怎么没有了?再不烤了?”奥列格噢恼不已。刚才他干吗还犹豫呢!说不定这是一生中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机会! “今天没有送来。”摊主在收拾器具,做扫尾工作,看样子正准备放下遮阳收摊儿。 奥列格于是去向司机们恳求: “弟兄们!让一串给我吧!弟兄们!只让一串就行了!” 司机中一个面孔黝黑、但头发是亚麻色的小伙子点了点头: “行,拿吧。” 他们还没有付钱。奥列格从一只用英国别针别住的口袋里掏出一张绿色的钞票,摊主甚至不是用手接钱,而是从柜台上往小箱里一扫,就像样去料屑和垃圾似的。 然而,一串烤rou已是奥列格的了!他把士兵的行李袋放到落满了灰尘的地上之后,用双手拿起一根铝扦,数了数插在上面的rou,共有5块,第六块只有一半;接着就开始用牙从扦子上咬下来,也不是一下子一整块,而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咬。他一边沉思一边吃,像一条狗似的把自己所得的一份食物衔到安全的角落里不慌不忙地吃着。他思量起这样一个问题:刺激人的欲望是多么容易,而满足被激起的欲望又是多么困难。多少年来,一块黑面包对他来说也称得上是大地的最高级的馈赠了!他刚才还打算去买黑面包来当早饭呢,可是又受到一缕灰蓝色的烤rou烟味儿的吸引,于是人家让给他一串啃啃,面包似乎已不被他看在眼里了。 司机们每人吃完四五串烤rou,发动引擎开车走了,而奥列格却还在吮自己的那一串。他用舌头和嘴唇感受着每一小块鲜嫩的rou如何渗出汁来,如何散发香味,又怎样火候到家而丝毫不焦,感受着每一小块这样的rou里还蕴藏着多少未被破坏的天然魅力。他愈是深入感受这串烤羊rou的魅力,愈是体验到享受的乐趣,他面前的那扇门就愈是冷冷地关上了——对他来说没有通往卓妞之路。电车又将载着他从她家门前经过,他却不会下车。这一点正是在吃羊rou串的时候他才彻底明白。 电车按原路把他载往市中心,只是这一回乘客挤得满满的。奥列格认出了离卓妞家最近的那个站,接着又过了两站。他不知道自己该到哪一站下车才比较好。忽然,有一位妇女从外面向车窗里兜售报纸,奥列格想看看这一情景,因为沿街叫卖的报童他还只是小时候见到过(最后一次见到正好是马雅可夫斯基自杀那天,报童们跑着叫卖号外)。但这里是个上了年纪的俄罗斯妇女,动作一点也不麻利,往回找钱也慢得很,不过她总算想出了这样一个好办法,每一辆电车到站都有人买她的报纸。奥列格站着看了一会儿,明白是怎么回事。 “民警不赶吗?”他问。 “他们还没有想起来,”卖报的妇女擦了一下脸。 他没有照见自己,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了。要是民警将他们两人审视一番,那就必定会先检查他的证件,而不是先检查那个卖报的女人的。 街上的电钟刚刚指到9点钟,可是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