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部第34章结局也比较悲惨 (第2/4页)
不慌不忙地互相注视着对方。 这种眼神表明,他们随时愿意为对方提供帮助。 然而,真要涉及帮助,他们却无能为力。 奥列格倒着毛发蓬松的脑袋,想看清那是本什么书。 “又是法文的?具体说,是什么书?” “是克劳德-法雷尔写的。”这位奇怪的护理员回答时把“劳”这个音发得比较软。 “您的法文书都是从哪儿弄来的?” “城里有一个外文图书馆。另外,我还从一位老妇人那儿借来看。” 科斯托格洛托夫斜瞅着那本书,就像一条狗斜瞅~只鸟儿标本: “可您为什么老是看法文书呢?” 她眼角和嘴角的鱼尾纹既刻着她的年龄,又刻着她经历的磨难,也刻着她的智慧。 “那样不会感到痛苦,”她回答说。她的嗓门一向不大,说话声音很轻。 “又何必怕痛呢?” 站久了他觉得吃力。她注意到这一点,便将一把椅子挪给他。 “在我们俄罗斯,赞叹‘巴黎!巴黎!’有多久了?大概有两百年了吧?让人耳朵都嗡嗡直响,”科斯托格洛托夫咕呶道。“那里的每一条街,每一家酒店,我们恐怕也都能背出来。可我就是不知趣——一点也不向往巴黎!” “一点也不向往?”她笑了,奥列格也跟着笑了起来。“宁可接受看管和监督?” 他们的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似乎刚刚开始,却又不可能继续下去。 “是真的不向往,”科斯托格洛托夫喃喃地抱怨。“他们整天无所事事,轻浮浅薄,口舌也多。可真想喝住他们问一问:喂,朋友们!要你们干苦活,行吗?叫你们光吃黑面包没有热菜汤,受得了吗?” “这是没有道理的。人家已脱离了黑面包阶段的生活。那是经过奋斗得到的。” “也许是这样。也许这是我出于妒忌。不管怎样,反正想喝住他们问问。” 坐在椅子上,科斯托格洛托夫时而偏向左边,时而偏向右边,仿佛过高的身躯对他是个负担。他并不拐弯抹角,而是十分自然地直接问道: “您是由于丈夫的问题而受到连累吗?还是由于自己的问题?” 她也同样直截了当地回答,有如对方在问她值班的事: “是全家一起被抓的。闹不清究竟谁连累了谁。” “现在也都在一起吗?” “不,哪能呢!女儿死在流效地。战后我们转到这里来。丈夫在这里第二次被抓走,送进了劳改营。” “这么说,现在只有您一个人?” “还有一个小儿子。8岁。” 奥列格望着她那并没有颤动起来博取怜悯的脸。 是啊,他们所进行的是事务性的谈话。 “第二次是在1949年?” “是的。” “这是意料之中的。那是在哪个劳改营?” “靠近泰会特火车站。” 奥列格又点了点头: “明白了。那是湖区劳改营。实际地点可能在勒拿河边,信箱地址是泰舍特。” “您也到过那里?”她遏制不住心中的希望! “没有,不过那地方我倒是知道。什么事情都是纵横交错的。” “是杜扎尔斯基,您遇见过没有?…在任何地方都没碰到过吗?…” 她仍然抱着希望!说不定碰到过…现在马上就可以谈起他的情况… “杜扎尔斯基?…”奥列格咂了咂嘴。“没有,没碰到过。不可能所有的人都碰到。” “一年写两封信!”她抱怨说。 奥列格点点头。一切都正常。 “可是去年只来了一封信。在5月份。从那时起就一直没有!…” 她只剩下一线希望了,死死地抱着一线希望。女人毕竟是女人。 “这您不要在意!”科斯托格洛托夫有把握地向她解释。“每个人一年写两封信,可您知道合起来有几千几万封?而检查当局又懒得要命。在斯帕斯克劳改营里,有一个修炉匠,也是个囚犯,夏天去检修炉子,结果在检查处的炉子里发现近两百封没有寄出的信。是他们忘记烧掉的。” 尽管奥列格对她婉转解释,尽管她也好像早就应该对任何情况都能习惯了,可是此刻她仍然异常惊恐地望着他。 人莫非生来如此——永远也不可能摆脱惊异的本性? “这么说,小儿子是在流放地生下来的?” 她点了点头。 “而现在,得靠您的工资把他抚养成人?要找个好一点的工作哪儿也不接收您?到处遭人责难是不是?你们母子是住在一个什么小小的窝棚里吧?” 他似乎是在提问,但他的这些问题是无须回答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楚、明白,简直让人牙床都咬得发酸。 伊丽莎白-阿纳托利耶夫娜把自己的一双由于洗被服、擦地板和在热水中浸泡变得粗糙的并有不少青紫斑和伤疤的小手,放在一本平装的、开本小巧雅致的厚书上,书的用纸显然不是国产的,再边由于裁切得很早,故有点毛糙。 一如果仅仅是窝棚小,那倒问题不大户她说。“可麻烦的事情是:孩子渐渐长大懂事了,什么都要问,叫我怎样教育他呢?把事情的全部真相统统告诉他吗?要知道,就连大人也会承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