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大礼将成上 (第3/3页)
叶原秋一震,不知他如何竟一语中的,直指关键,只能苦笑“奴婢之前拒绝了殿下,背叛之名是洗不掉了。” 齐朗盯着她的眼睛,似乎要确定话中的真伪,好一会儿,才淡淡地说了一句“尚宫拒绝不只是殿下吧!” 说完也不管她的脸色如何,齐朗冷漠地说了一句“你回禀湘王的事之前,先代本相禀报太后,湘王的事,本相会处理的,娘娘不必费心了!” “是!奴婢会禀告娘娘的。”叶原秋虽然不明白,但是,也不敢违逆齐朗的话。 “你回宫吧!”齐朗挥袖,转身离开夹道。 无论齐朗与紫苏的关系如何,在后世史书上,齐朗都是作为元宁的一代名相来记录的,虽然并非都是褒辞,但是,元宁一朝能与之并肩的臣子的确是屈指可数,而对于同时代的人来说,齐朗是最低调的一位议政大臣,与尹朔和谢清相比,他似乎也没有很明显的人脉与势力,可是,很明显,没有人敢于挑衅这位内阁宰辅的权力。 尽管资料零散,后世学者仍不得不承认,齐朗看似温和的处世手腕,实际是棉里藏针,在对手尚未发觉时,他往往已经给予致命一击,尹朔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不过,对后来的很多主君而言,齐朗一样的臣子是他们最想得到的,智谋才华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齐朗在很多时候,会先一步将主君不便处理的事妥善处理好,只是这样的臣子是需要得到绝对的信任才能挥洒才智的,这一点就注定这种人可遇而不可得。 紫苏是信任齐朗的,因此,她很平静地听完叶原秋的禀报,一言不发地坐回书桌前。 “那就这样吧!”紫苏没有多说什么,自然也没有异议。 叶原秋也不再言语,默默地侍立一旁,直到赵全进殿,她才行礼退下。 “有什么要紧事?”平时这个时候,赵全是不会进殿的,紫苏并不喜欢宫人近身侍奉,赵全也有自己的职责,侍奉的时间就更少了。 赵全并不意外紫苏的问题,不解思索地回答“三司正堂接到匿名投书,说南疆军资大多为劣质,军械司官商勾结,草菅人命。” “什么?”紫苏不由大惊,失声质问。 赵全也是一头冷汗,惶恐不已“奴才知道兹事体大,封口之后就来禀报了。” 三司正堂也下了封口令,赵全接到回报就扣住了线报之人,严令属下不得接触,随即就回来禀报了。 紫苏大惊之后,听到“封口”二字,便冷静下来了。 对于所有的君主,虽说是君如舟民如水,但是,君主最怕绝非民变,而是军变,民变可以安抚,可以剿灭,上位者有的是办法让那星星之火熄灭,军变却是燎原的火种,一旦点着,再想扑灭就难了,圣清与大正两朝都是因军变而亡,足以令后人警视。 元宁皇朝的太祖皇帝有句名言“当君主失信于军之时,便是其失位之时。”因此,元宁皇朝对将士的抚恤不谓不厚不优,军功之赏不必说,军用物资的优先保障也是写入法典的,曾有位户部尚书戏言;“户部的新年第一大事就向兵部拨款。” 南疆正在做战,紫苏不可能不担忧,但是,转念一想,只是匿名投书,可信度上要打个折扣,而且,康焓也没有上书,此事属实与否尚未可知。 “今天议政厅谁当值?”镇定下来,紫苏转脸问叶原秋。 想了一下,叶原秋很快回答“回太后娘娘,是谢相。”正因如此,齐朗才会在宫外拦到她。 “宣…算了!”紫苏收回出口的半句话。 三司尚未奏报,她难道用赵全的秘报与谢清说,再说,赵全也没有更详细的情况,还是再等一下吧。 “太后娘娘,大司宪、大司谏、大司察三位大人求见。”说谁谁到,紫苏话音刚落,外面就有通报。 “宣!”紫苏扬声吩咐,顺手合上刚批了一个字的奏章。 吴靖成他们三人联袂晋见当然不会是为其它事,行过礼,三份一模一样的信就呈到紫苏面前,飞快地浏览了一下,紫苏皱眉吩咐“请齐朗和谢清立刻过来。” “是!”赵全与叶原秋同时应声。 没有尹相? 两人心中同时一惊,连吴靖成他们三人也是惊骇无比。 “尹相要回避。”仿佛看出他们的疑问,紫苏淡淡地道了一句,却不是对他们任何一人解释,只是自言自语而已,但是,江槿却是眼角一跳——他是兵部尚书的亲弟,是否也该回避啊? 叶原秋去议政厅,赵全出宫去齐府,自然是谢清先到,紫苏没说话,直接把信给他。 “这不可能!”谢清第一反应就是这么一句惊呼,随退才想到失仪的问题,缓下语气,对紫苏说“太后娘娘,虽然兵器由军械司查验,但是,历来兵部尚书都会抽验,尤其是南疆开战以来,据臣所知,每一批军资,江尚书都是亲自抽验,军械司不可能有机会做假。” 紫苏略略放心了些,可是,仍有些担忧,兵部的事,自然是齐朗最清楚,可是,他却迟迟未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