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章:南亚新局 (第2/11页)
,但是那些被任令羽挫败的日子却依旧如阴影般在胡维风的心头挥之不去。此刻在位于喀什的临时指挥中心,面对着曾经一起受邀参加那场兵棋推演的第38集团军军长黄玉成少将,胡维风手里拿着总参刚刚送来敌情通报不由得有些心浮气燥起来。接过胡维风手中的那份通报,黄玉成少将可以清楚的看到标题处赫然写着“我山南突击集群已于4月22日将印度陆军孟加拉作战集群合围于孟加拉国西北部的拉杰沙希地区。” “印度陆军孟加拉作战集群下属3个集团军、约6个主力师,如果再加上近200个营的准军事部队。也就是说我军在拉杰沙希地区兜住了印度陆军近30万野战部队,这可是自解放战争以来我军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合围歼灭战啊!”与胡维风的心浮气燥相比,黄玉成少将对这个从另一条战线上传来的好消息还是显得相当振奋的。 “数十万大军的撤退工作竟然如此的草率。如果由我来指挥的话,宁可再冒着再横跨一条河流的代价。也要选择从库尔纳一线撤往加尔各答。唉!时无英雄,终令竖子成名。”站在胡维风的角度,这一个辉煌的战果可以说是印度陆军拱手送给任令羽的。现在印度陆军3个主力集团军被合围于河网纵横的拉杰沙希地区,等待着他们的只有被全歼的命运。 实际上从达卡外围撤退开始,印度陆军高层便开始讨论撤退的线路问题,从达卡一线撤回印度东部无非有两条路线,即走北线的拉杰沙希地区,或走南线的库尔纳地区。从地理上来讲,北线的通行能力稍好于南线。在这条线路之上,印度陆军的重兵集团只要横渡贾木纳河这一条大河,而印度陆军在向达卡突击的过程之中,早已在这条河流之上架设了多座机械化浮桥。而如果走南线的库尔纳地区,印度陆军将面对由贾木纳河、恒河和普苏尔河这三条河流组成的河网地带。而其中的恒河和普苏尔河,印度陆军都缺乏渡河的准备。从这个角度上讲,走北线显然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但是亲自担任着前线总指挥的乔京德尔和坐镇加尔各答的卡尔马特中将却一致认定印度陆军应该穿过南线的库尔纳地区撤回国内。理由也十分简单,印度陆军如果取道拉杰沙希地区最终将在阿济姆根杰到贝尔当加一线集结,而这一地区正是中国陆军从西里古里走廊南下加尔各答的攻击轴线之上,以孟加拉作战集群的疲惫之军对抗中国陆军的虎狼雄师,其结果恐怕将是灾难性的。而从南线库尔纳地区撤回,印度陆军的3个主力集团军将顺利的在加尔各答一线集结,这显然有利于部队的休整,并可以有效的改善印度东部地区的防御态势。 但是这一良好的愿望却在现实面前被砸的粉碎。一度被印度三军情报局局长马利克少将诱降的孟加拉陆军第17步兵师师长蒂卡。汗少将却再度反水,率领着齐装满员的孟加拉陆军第17步兵师在恒河流域部署防御,阻断了印度陆军从库尔纳地区撤回印度本土的可能。“蒂卡。汗少将当时是真的被我们诱降了吗?还是在任令羽的授意之下,对我们虚以委蛇,最终来个关门打狗啊!”这个问题在战后曾无数次的萦绕在马利克少将的心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蒂卡。汗少将并没为自己在这场孟加拉人民轰轰烈烈的卫国战争中的“劣迹”付出任何代价,战后他得到了晋升的奖励,最终在2010年还荣升为孟加拉国的陆军参谋长一职。 虽然面对孟加拉陆军第17步兵师的阻击,坐拥3个集团军的印度陆军曾一度并不在意。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印度陆军虽然在达卡攻坚战中损失惨重,但是凭借着自己炮火和兵力的优势,印度依旧有信心可以正面强渡恒河。但是这些所谓的自信很快在第一次攻击之中便被打跨了。面对着奔腾不息的恒河水,印度陆军缺乏足够的渡河工具。而部署在缅甸境内的中国空军以及游弋于孟加拉湾之上的中国海军“上海”号核动力航母上的舰载航空兵更对印度陆军的强渡行动展开了不间断的空中打击。 在损失了近2000人之后,印度陆军孟加拉作战集群不得不痛苦的选择了放弃。显然继续猛攻下去,不仅能否成功强渡还是一个未知之数。更多宝贵的时间和士兵生命将被恒河无情的冲走,却是板上钉丁的事情。不得已印度陆军只能转回北线,取道拉杰沙希向本土撤退。而此刻他们所面对的是孟加拉陆军的追击。刚刚在恒河一线遭遇了重挫的印度陆军显然对自开战以来便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的孟加拉陆军充满了鄙视。没有了河流的阻碍,印度陆军决定在锡拉杰甘杰给予追击的孟加拉军队一个致命的回马枪。 为了这次至关重要的反击,印度陆军抽调了3个师的兵力在锡拉杰甘杰地区预设了战场。按照印度陆军的计划,他们将在这里重创孟加拉陆军的主力部队。战役的时间将严格控制在一天之内。印度陆军认定自己将很快将孟加拉军队全线击退。在战役的时间控制上,印度陆军的确计算的很准,的确在一天之内战斗便大致结束了,但结果却出乎了所有的预料。印度陆军在锡拉杰甘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约2个旅的兵力防御的正面孟加拉陆军轻松突破。接下来的战斗便只能用摧枯拉朽来形容了。 孟加拉陆军的战斗力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其真实原因在于投入追击的是刚刚从吉大港调来的孟加拉陆军第24步兵师,这个师不仅在战前便在孟加拉陆军的战斗序列之中号称精锐,更在战争的过程之中全面的接收了换装。由于吉大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个城市成为了孟加拉卫国战争之中最为重要的外援通道。大批来自中国本土的物资通过中缅之间的公路,从云南抵达缅甸南部的各大港口,再有船只转运到吉大港。除了印度海军掌握孟加拉海海域的控制权的极断时间内,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被迫一度改成渔船偷渡之外,其他时间内每天都有上千吨的武器和物资经由缅甸运低吉大港。战争的后期中国陆军更从安达曼岛抽调出包括缅甸陆军第101步兵师及中国海军陆战队2个营组成的孟加拉远征军秘密抵达吉大港参战。 孟加拉陆军第24步兵师在2个月之内便由原先的3个旅扩充为9个旅,虽然名义上还是师级编制,但实际上早已相当于一个集团军的兵力。虽然中国援助的武器装备主要以国内陆军淘汰下来的二线装备为主,但驾驶着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两栖坦克的孟加拉装甲兵依旧令印度陆军的山地步兵在锡拉杰甘杰体会到了被蹂躏的快感。根据孟加拉陆军第24步兵师师长的回忆,来自中国的任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