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章:南亚新局 (第11/11页)
瓦拉为第一道拦截网、昌迪加尔至安巴拉为第二道拦截网、新德里地区为第三道 拦截网。虽然这三道防御网具备了正面宽、密度大、梯次鲜明、前后衔接紧密的优势。但是历次局部战争的经验证明,依靠防空导弹和高射炮群的被动防空作战已经很难拦截攻击手段越来越灵活和狠辣的现代化空中打击。 面对着中国陆军自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常规巡航导弹攻击,印度陆军的地面防空火力除了为兄弟部队分担了那从天而降的毁灭之外几乎一无建树,印度陆军位于西部地区防御体系纵深的众多防御支撑点、补给中心、集结地域都在这一波次的空袭中全面瘫痪。而新德里更是自开战以来第一次正式的响起了空袭警报。被西方军方普遍认定具备末段超音速飞行及隐身能力的中国空射巡航导弹—“红鸟—D”型成为第一支震撼新德里的力量。这种刚刚列装部队不久的新型武器,由轰—9B型战术轰炸机携带着从远离战区的中印边境地区发射,借助自身所携带地球高清晰全数字地图、多种接口API模块以及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飞越500多公里的距离准确的命中包括印度军政府心脏—国防部大楼在内的众多敏感目标。 虽然出于安全的考虑,乔京德尔和印度军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早已不在国防部大楼内办公了,因此在这次空袭并没有起到所谓“斩首”的效果,但是那座可怜的老旧建筑物在被击中之后所燃起的熊熊大火和黑眼却使整个新德里都陷入了一种空前的惊恐和不安之中,虽然这个国家早已风雨飘摇,但是对于生活在首都的普通民众来说,毕竟残酷的战争还是第一次如此接近的赤裸裸的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中国人开始向我们摊出最后的底牌了。或许此刻派人去北京和他们谈谈,我们还有一线生机。”在位于新德里南楼区的那些为了抵御核打击而建立起来的大型地下掩体群之中,印度军政府的首脑们最后一次会集一堂,讨论着自己和印度的明天。此刻作为印度首席经济学家的贾达夫博士不得不再一次提出了与中国人媾和的建议,毕竟印度此刻实际上已经一败涂地,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战争都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 “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要向中国人和全世界证明,印度人是不可征服的。我的战士只会站着被击倒,绝不会跪着去乞降。我们会让中国人重捣那些穆斯林的覆辙,让他们的进攻最终变成一场夹着尾巴逃跑的比赛。”面对着贾达夫博士充满理性的建议,还没有从击败巴基斯坦人的兴奋中恢复过来的南德拉乔格中将显得自信十足。在他看来印度陆军经过了与巴基斯坦人浴血奋战之后,无论是部队的规模和战斗力都处于颠峰状态,完全可以在地面战中挫败中国人的攻势 印度陆军利用两周的时间已经将战线稳定在了拉贾斯坦运河一线,沿着这条500多公里长的运河,印度陆军构筑起一条绵长而富有弹性的防线。长于防御的帕斯里查中将便是这条名为“阿克巴”防线的最高指挥官,在防线的第一线,他部署了由12个步兵师组成的一线防御体系,这12个步兵师大多来自于那些仅受过短暂军事训练的民兵和预备役士兵组成,虽然兵力庞大但帕斯里查中将显然并不指望他们能够挡住中国陆军的脚步,在12个步兵师的侧后是充当第二线防御的8个独立步兵旅,这8个独立步兵旅的组成要相对精干和强悍的多,他们的任务是随时增援防线上的危险地带,阻挡中国人由冲击转便为突破,而一旦防线真的被突破,这5个独立步兵旅的部队则有责任用自己的血rou阻滞中国人的履带,给一线部队以时间重组防线。 而一旦中国陆军的攻击势头被遏止,部署在纵深的印度陆军战略预备队便将转入全线的反攻,由南德拉乔格中将率领的印度陆军包括2个装甲师和6个独立装甲旅在内10个师的主力部队将对中国陆军的装甲集群展开反冲击,虽然预计会遭到占据制空权和炮兵优势的中国军队的远程杀伤。但是印度陆军已经有自信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压倒对手。显然印度陆军依旧在渴望着一场库尔斯克式的会战,筑垒、步兵防御、装甲部队反冲击、最终全线反攻。 “我并不敢保证,我们的军队还可以支撑下去,但是我想说的是即便现在中国人接受我们的乞降,印度也终将沉沦。与其如此,不如让我们来轰轰烈烈的一战,用我们这一代人的牺牲去祝福一个印度新的明天吧!”作为印度军政府的实际领导人,乔京德尔用嘶哑的嗓音宣布了最终的决定。那最终的安魂曲终于辽阔的塔尔沙漠之上吹响了。 来自中国方面空前猛烈的炮火准备是这首安魂曲最初的音调,作为中国陆军最强甲类集团军的代表,中国人民国防军第38和第54集团军都拥有着空前庞大的地面炮群,充分继承和发扬前苏联陆军的大炮兵主义,在空中支援火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不能说没有必要。这两大集团军炮兵火力覆盖范围可以从前沿数百米延伸到100公里,而集团军直属战役战术导弹营所装备的东风—15型近程弹道导弹更把打击范围延伸到300至600公里的敌后纵深。面对着中国陆军空前猛烈的炮击,被寄予厚望的“阿克巴”防线在转瞬之间便土崩瓦解。根据印度陆军一线士兵的回忆,他们所面对的早已不是常规的炮火而是一座倾倒下来的火山。 伴随着徐徐向前推进的炮幕,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向预定攻击地域展开了最终的地面进攻。战斗在曾被认为是印度独立之后国力象征的拉贾斯坦运河两岸展开,面对着地面上隆隆驶来的中国陆军99式主战坦克和86式步兵战车以及低空呼啸而来的布散着死亡的巴基斯坦空军的强—5C型攻击机和中国陆军航空兵武直—10A型和直—9G型攻击型直升机,过时的步兵壕沟和堡垒早已不堪一击,许多印度陆军的士兵选择了投降或者逃亡,当然也有人选择了留下来勇敢的战斗。但是无论他们作出怎样的选择,结果都不会有太多的不同。战争的结局早已在开始之前已经决定了。 “阿克巴”防线仅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就被中国陆军撕成了破布,面对不断向前延伸的战线。部署在二线的印度陆军8个独立步兵旅可以说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在中国陆军前进的道路之上,战士们不难看见成片成片被炮火夷平的树林和村庄,那里都曾是印度陆军试图阻击这支钢铁洪流滚滚向前所付出的代价。而南德拉乔格中将所进行的反攻击更成就了印度陆军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天以及两支中国装甲雄师的威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