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_第十章最后的挽歌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最后的挽歌1 (第8/9页)

垒,与昔日手下的仪仗队员展开激烈交火。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骁勇善战的项羽,这时候却疲软无力,被韩信打得一退再退,最后彻底退回营垒之中,闭关不出,拒绝再战。

    楚汉时代的攻战技术比较落后——这个意思就是说,相比于攻垒技术,当时的营垒是很坚固、很难打破的。在刘邦与项羽的交手之中,一旦失利,刘邦的做法就是迅速逃入营垒之中。一旦逃进去,项羽就无计可施。现在项羽也学了刘邦的缩头术,让刘邦看得咯咯直乐。

    项羽不肯出来,怎么办呢?

    这时候张良出来说:“这事好办,咱们不是有潜伏的内线项伯吗,让项伯把项羽叫出来。”

    “怎么个叫法?”

    “四面楚歌!”

    说到这个“四面楚歌”它已经构成传统文化中的固定成语,表示众叛亲离的意思。据史料记载,张良建议,以楚方投降过来的人,和汉军中善唱歌者,组成文艺宣传队,每夜围绕着楚营,不停地唱楚词楚歌。

    项羽这边,兵困垓下,兵少食乏,处境非常险恶。前线坚守营垒的士兵,每日黄昏,战事止息时,就能听到四周传来的楚歌之声。这歌声勾起了士兵的思乡情结,唤醒了他们心中美好的愿望——哪个浑账王八蛋,把他们从温暖的家中强拖到战场上来,与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生死血拼?这所谓的帝王基业,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垒前士兵的士气,受到了不可修复的挫伤。

    但受到挫伤的,只是前线士兵的锐气,营中深处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因为当时没有扩音装置,垒外的歌声,丝丝缕缕,最多只能透入营垒的边缘,再往前就危险了。大嗓门的歌手,说不定被黑暗中一箭射来,当场穿喉,这就划不来了。

    所以这个夜半歌声,实际上并非是唱给垒前士兵们听的。汉军所希望的听众,只是项羽一个人。

    但项羽的中军帐,在歌声抵达不到的军营深处,这又该怎么办?

    于是项伯应时出场,他负有重大使命,必须要让项羽听到这四面八方的夜半楚歌!

    9、夜宴别姬

    入夜,项伯走进项羽的军营,力劝项羽夜间巡视军营。项羽这个人生性高傲,谁的话也不听,就听项伯的,因为项伯只拣他喜欢听的说。于是项羽兴冲冲地披挂出来,准备鼓舞军心。但当他走到营垒的边缘时,终于听到了那阴森森的夜半歌声。

    当时项羽十分震惊,说了句:“难道汉军已经把楚国全境占领了吗?要不然的话,他们之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好了,项伯潜伏项羽身边许多年,终于完成了所有的使命。现在,他就坐观事态的正常发展了。

    项羽的意志遭受重创,几近瓦解。于是他返回营帐,叫过来虞姬陪伴,饮酒浇愁。

    项羽有两桩最爱,一是美人虞姬,一是名驹乌骓。他一生征战,形影不离的,就是这两件宝贝。当天夜里,项羽和虞姬饮酒,悲歌慷慨,并作了一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然后项羽把这首诗唱出来,大意是:我的力气能拔山,我的气势能吞天。不料时势已逆转,乌骓宝马也枉然,乌骓枉然怎么办?虞姬你说怎么办?你快点说怎么办?

    虞姬又能怎么办?只好也作首诗,谱上曲子唱给项羽听。根据《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唱的是:“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仗剑而起,自刎身亡。

    理论上来说,项羽如果想要制止虞姬自杀,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项羽显然没这个意思。事实上,这场夜宴,不过是盏催命酒,项羽认为,只有自己在虞姬身边,虞姬才能够幸福,如果这绝世美女落入别人手中,就会很悲惨很悲惨——但这个男人却忘记了,虞姬跟随项羽的时候,是在公元前208年,到了夜宴别姬的这一天,满打满算,虞姬跟在项羽身边,已经整整六年了。

    这六年的时间里,两人形影不离,项羽不管打到哪里,身边都要带着虞姬。但最终,虞姬仍然只是一名宠姬,不过是项羽喜欢的精美性器,从未曾想到过给她一个名分。甚至,在项羽进入关中,大封天下,而后占彭城以西楚霸王自居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过正式娶她。

    作为一个女人,虞姬心里必然有着成为项羽夫人的渴望,但是项羽显然没这个意思。

    直到现在,项羽已经是穷途末路了,才突然发现虞姬的价值——不能让别人得到她的价值!

    该如何评价项羽呢,单只是从他对待虞姬的态度上?

    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但是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把霸王别姬的场景,描写得非常感性,非常文艺:“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最后这个不能仰视,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时候如果有谁仰视,惹火了项羽,一剑砍了你,找谁说理去?

    虞姬已死,项羽心事了却,他已经失去了这世上最值得留恋的,剩下来的,只有一颗枯死的心。就在这里夜里,他披挂上马,率领了身边最精锐的八百骑兵,趁夜出了军营,扔下十万傻兮兮的楚军士兵,自顾突围而走了。

    他竟然扔下了那些信任他、追随他的子弟兵,任由这些可怜虫落入汉军齐军梁军九江军的魔爪中,羔羊一样被肆意宰杀。

    当然,项羽也可以这样解释: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只要项羽逃脱了,说不定还会有机会卷土重来,击败刘邦,为被项羽扔下的十万楚军复仇。可问题是,这十万大军,原本是支极具战斗力的有生力量,倘若有组织地突围,足够让刘邦喝上一壶。项羽身为三军主帅,竟然弃军而逃。这实际上是以十万楚军为诱饵,掩护自己的逃亡。

    让十万条鲜活的生命,掩护自己一个人,项羽这件事,很难获得正面的评价。

    早在陈胜死后的项梁时代,秦将章邯进攻魏国,联军援赵,却被章邯击败。当时的魏王咎,为了保护居民,以自己***为条件,和秦兵达成了不可屠城的协议。魏王咎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没有丝毫名气的,但魏王咎之死所焕发的人性光芒,令得拔山举鼎、弃军而逃的项羽,霎时变得惨淡微弱,不堪提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