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女婿_第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2/4页)

为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物,他从来没有负过责任,国家也没有给他责任,即使从理论上讲,他们也有重要责任,但是那是虚的,界定他们是否负了责任,全凭嘴说,根本不好cao作,即使认真去cao作,也是争执不休的事。所以他很轻松,他的任务就是发表高见。”艾副市长点燃一支香烟,又呷一口铁观音,以微笑的眼光正视一下小东。东启聪顺着岳父的话道:“就是这回事,发表了高见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下边的事他就不再理睬了。”

    “不拍就走人了,他们的屁股还用拍吗?什么责任也没有,什么责任也不负,多省心、多轻松啊。可是,小东呀,你与他们就大不一样了,你是个压着重担子的人,你要负重要责任的,做每一件事,迈出每一步,你都要对它的后果负责啊。”

    “我知道,爸爸。”东启聪边说边走至岳父身边,掂起暖水瓶为他的杯子添水。本来,他想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话到嘴边,又留住了,若称岳父为君,会有一种疏远感,再说,他还担心岳父以为自己是在吹捧他,这样效果就不好了。其实,这阵儿听着岳父的谆谆教诲,内心深处真的有了这种感觉。

    是为了做出一番事业而努力工作,还是为升官晋级而努力工作,这个本应统一且并不矛盾的问题,在实践中却难以统一且常常相互矛盾着,倘若能兼顾二者并将其统一起来,则是要花费一番心血的,有时还要舍近求远,放弃直来直去的捷径而去走又长又弯的曲线,方可到达目的地。实际上,在人事问题方面,这种策略应用得更为普遍。

    平心而论,东启聪不属那类沾染政客市侩习气的人物,他应该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人,只要客观条件成熟,他可能成为一位称职的甚至优秀的官员,他也可能成为一位成功的报人,或其他行业的人才,他当然可以成为组织培养提拔重用的年轻干部。也是他有运气逢遇艾副市长这位伯乐,方使自己这匹千里马被发现。其实,像东启聪这样身世的千里马,大多是从生至死也难逢伯乐的。

    艾副市长可谓相马的行家里手,那马是优等,还是中等,还是劣等,只要他一过目,再略加观察,就可以分出三六九等了。以往,宝贝千金思思也曾领来几个男友让家父相看,结果都被他一一否决。不过,艾民并非专横武断的人,特别是对女儿的大事,即使自己道出否决意见,还会说:“这只是爸爸个人的意见,如果你真看中了他,坚决与他结缘,爸爸也会尊重你的,思思。”艾民越是这样的开明,女儿越是听从他,把父亲的意见当作指令,忠实执行不走样。如今,思思终于找到了能使父亲认可的白马王子,先前那种莫名的压力方松弛下来。心情轻松了,开始为未来的新生活做着各种构想。自东启聪走进家门,父亲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较以前年轻了,乐观了,在他心中滋生出一种希望,他打算为年轻的女婿好好设计一下未来。其实,在发现女婿有进入政界的愿望之时,这种计划就开始了。调入江口晚报社,只是这种设计的第一步。艾副市长知道,让东启聪在新闻系统再走第二步,就非常难了。即使自己用上九牛二虎之力,勉强将小东再提升一格,结果会弄得自己一身腥。这种地方,官职的交椅奇缺,但不缺少思想深邃,政治敏锐,且敢于直言的人物,在这群人中选拔干部,是不好掺入私心杂念的,应该实打实的做事才稳妥。不过,这话他还没跟女婿小东讲,只是叫他埋头工作,低调做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像哑巴进寺庙,少说话多磕头。作为江口市政府的副市长,则是睁大眼睛,眼观六路,掏净耳朵,聆听八方,以为东启聪寻觅更佳“坐椅”

    遵照岳父艾副市长的话做事,果然是好。尽管大众对《江口晚报》的舆论是平庸无奇,不伦不类,可是总编辑东启聪的口碑却十分不错,在江口市领导心中,大家都认为这个年轻人政治觉悟高,与领导能保持一致,又谦虚谨慎,务实而不浮夸。至于那类指手画脚的批评者们,或是造舆论的小老百姓,他们都不在党政机关,那些意见,尽管有些还很尖刻,却来不到领导人物身边,真有那突破障碍冲上来的只言片语,领导也不屑一顾。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时光平淡又执著地向前走着,晚报一张接一张地出版着,转眼间,过去了春夏秋冬四季,当又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东启聪的机遇也随之而到。这时,背头县的宣传部长年龄到站,要退二线,县委组织部先后报来两位继任宣传部长的人选,都被江口市委组织部否了。不是学历太低就是年龄偏高,对宣传工作又都属外行,全是乡里摸爬滚打的人物,平时接触的是庄稼地头,农田水利,对宣传工作没一点兴趣,只是因为在乡领导交椅上坐的时间久了,熬到头了,该升一升了,见有个宣传部长的空缺,就削尖脑袋往上拱。县里的领导,也不考虑这种人适合不适合做宣传部长,只是想做“好人”就往上报,幸好对这一级干部的任用,由江口市委组织部把关,否则,还不知会弄成什么样子。在艾民的眼光中,不只是对背头县委组织部报上的宣传部长人选有看法,就是整个背头县委、县政府的班子成员,也存在着不够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弊病,而且除县委书记和县长两位不是背头人,其他副职清一色的本乡本土土著,且关系复杂,盘根错节。这种人事结构,干部很难超脱。许多工作无法推进,难以落实。江口市委早有心调整背头的班子成员,将不适合在本地工作的干部调出去,将有活力有朝气的干部调进去。可是,看起来并不复杂的事,一接触实际就弄不成了。这些能晋升到县一级的本地土著,都是能跑能跳,能拼善搏的实力派人物,在当地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十二分的热恋家乡,谁要说将他们其中某一位干部调出去,别说是平调,就是调出去升一格,那也不干。他们会道出一条又一条不能离开背头的理由,倘若你硬要调动他们,不用他们说啥,就有上级领导人物向你打招呼,告诉办这种事的干部:“算了吧,他××不想走,就别动他了,再干几年他也就到站了(年龄到杠了),惹他们县的干部干啥?再说,那也不是有人争着抢着想去的好地方,算了吧…”是的,背头这地方,在江口市所辖的六县(市)中,确实不怎么样,派谁去那里任职,也不是那么顺当的,还得做好人家的思想工作,除非是破格提拔干部的态势,被提拔的人才乐意去。在这种人文状态中,背头的班子就不声不响的维持下来。没有哪一个人对背头县的班子没有意见的,诸多人物一致认为,这个“老化、僵化、硬化、缺文化”的“四化”班子早该调整了,他们一致将矛头指向组织部门,以为这是组织部的失职。其实,这些人不知晓组织干部的苦衷,那就是往往他们设计的理想用人方案行不通,而行得通的方案却不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