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第4/5页)
出一派迷蒙暗淡的情态。 这景致,这意境,更使玉蓉的心惴惴不安,更增添了她的凄戚哀愁感。玉蓉脸上常有的那股红光消退了,眼睛里显出了绵长的情思,两条搁在肩头的粗黑辫子,也露出了丝发蓬乱的迹象。恋爱着的少女啊,为啥要有这么多的牵挂和烦恼呢? 停泊小船的湖岸那儿,长着几棵老柳树,柳枝儿婀娜多姿,垂落在湖面上。小船四周的水面,不时跃起一尾、两尾白条鱼,发出"啪啦啪啦"的响声。 玉蓉凝神向那儿望去,陡地听到轻微的"哗啦哗啦"的船桨的拍水声,玉蓉的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上,她陡地转过身去,划船声越来越清晰了,玉蓉踮起脚跟,睁大充满稚气的菱形眼,向湖面上瞅去。 浓云散开去,洁白柔和的月光,像抖开一匹巨大的白绸般倾泻到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只小船,正向着湖岸划来,船头上端坐着一个人影,挥动双臂划着桨。 是他,是小柯,是柯碧舟回来了! 玉蓉一眼就认出了他那印在她脑子里的身影,她觉得心"突突"直跳,两眼里闪出了泪光,彩釉一般的红晕,又浮现在她双颊上。她感到大自然的一切蓦然复苏,充满了生气,不是吗,湖光山色在月色里是那么美,淡雾那么富有诗意,垂柳那么娉婷婀娜,连草丛间的虫鸣也是那么悦耳动听。 她冲动地朝前走了几步,直到两脚踩到冰凉的湖水,她才慌得收住了脚步,感到自己太失态了。她低头看看两条 打湿的裤管,只觉得心房里蹿进了一头活蹦乱跳、不服管教的野鹿,"咚咚咚"跳个不住。 小船驶近湖岸,船上的柯碧舟看清玉蓉在迎他,心里热烘烘的,冲着她微微一笑。 玉蓉看到他生动的笑容,也欣慰地笑了,边帮他把小船系在木桩上,边问: "事情办妥了吗?" "一切都妥了。"柯碧舟像个凯旋归来的战士,他收了双桨,敏捷地跳上湖岸,舒展一下坐麻木了的双脚,对玉蓉说,"再多的八月竹,国家也要收购。" 月色里,他的眉宇五官轮廓分明,极为生动;脸上挂着喜吟吟的微笑。 玉蓉乐不可支地笑了,她抓住自己右侧的粗辫梢,关切地问: "挺费劲儿吧?" "手续很多,倒不怎么费劲,我带有证明,还有你伯伯陪我找人呢。噢,对了,邵伯这次真帮了我大忙。" 柯碧舟一边说,一边走离湖岸,向邵大山家屋侧的水笕那儿走去。 一般地说,玉蓉家洗衣服、洗菜、淘米用的都是湖水,只有食用水,是用一节一节竹笕,从湖边寨上接过来的。细股 清水,从湖边寨井台上,涓涓地自上而下流到湖岸边来。柯碧舟走到水笕旁的湿岩上,俯身喝了一大口冷水,直起腰来,从随身挎包里摸出两只干馒头,张嘴咬了一口,津津有味地咀嚼着。 "你…"玉蓉伸出一只手,不知说啥好。 "可把我饿坏了。"柯碧舟嘘了一口气,畅快地说。 "你为啥不在县城吃了饭回来?"玉蓉关切地问。 "顾不上了。"柯碧舟答,"我急着回寨来。再说,还是节约点好。" "不是有出差费吗?" "我想省下钱打盐巴。" "那…那你别吃冷馒头了,到我家去吃饭吧!" "不麻烦你家了…" "去吧!"玉蓉急得不知如何才能挽留住他,她一个姑娘家,怎能把深藏心底的感情赤裸裸暴露出来呢。她只得回过头去,尖声脆气地喊道,"阿爸,快来看啊,小柯从县城回来啰!" 邵大山的声气从台阶上传过来:"小柯回来了?快来坐坐,八月竹有人要吗?" "要!"柯碧舟只好信步走到砖木小屋前的三合土院坝里,恭敬地答,"大山伯,县林业局、农业局、收购部门听了介绍,很重视。他们直接打电话和造纸厂联系,造纸厂听说有八月竹,回电直说要,还答应我们,若从湖边寨把八月竹砍伐下来运出去,照付运输费。" "那真是太好了!"邵大山喜得一根根粗黑的络腮胡子 直竖起来,满意地抹抹嘴说,"你小柯为集体办成大事了,快进屋头来坐坐,喝口水吧!怎么,你还没吃饭?"邵大山一眼看到小柯手里的馒头,扬起两道粗浓的眉毛说:"快进屋头来舀饭吃,哎哟哟,你这个小伙子,不吃饱饭,咋个能赶黑路回来呢?" 柯碧舟迟疑着,身后的邵玉蓉不叫阿爸察觉地推了他一把,他只得走上了台阶。 柯碧舟刚在小方桌旁边坐定,邵玉蓉立即给他盛了饭,又动作利索地炒了四只鸡蛋,一个劲儿地用兴奋得发颤的嗓音催着小柯:"快吃呀,快吃呀。这是蛋,这是细鳞鱼,不要尽是喝汤啊!" 正在听小柯讲着进县城办事详情细节的邵大山,陡然发觉,刚才还是病恹恹懒神无气的女儿,这会儿竟然变得又活泼、又精神,脸上满面红光,透着强烈好奇和希冀的菱形眼里乌光闪闪,动作轻盈而又利索,还显出股姑娘特有的温存劲儿,不时地偏着脑壳瞥视着柯碧舟。 邵大山心头"噔"地怔了一下,耳朵里"嗡嗡嗡"发响,小柯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见了。 女儿吃饭前的垂头丧气,不是因为病。是病,决不会好得这么快。看她这副模样,哪像个有病的人?真要说病,那么,女儿是犯了心病! 秉性耿直,说话做事喜欢大刀阔斧的邵大山,尽管平时做事粗枝大叶,这会儿,也看出了女儿的心事。 真正没想到,自己出于正义感,挺身而出在冬夜去看顾挨打的小柯;出于同情心,同意把受伤的小柯安置在自己家头养病。结果,却会引出这种绝然没想到的后果来。在邵大山眼里,到山寨来插队落户的上海知识青年,是一帮大城市来的学生娃,他们自小在城里长大,和山寨小伙比较起来接受的教育不同,看到的事物不同,连说话口音也不一样。他从来没把他们和自己的女儿放在一起思索过。不是吗,女儿是个山寨姑娘,尽管二十一岁了,可在当父亲的眼里,她还是一个啥事儿不懂的小孩子。他做梦也不相信,上海的青年会和自己的女儿说到一处去。在他看来,上海的学生娃和山寨青年之间,是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的。不说风俗习惯、人品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