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_卷一百六十八气义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一百六十八气义三 (第3/3页)

。等到西门思恭当上了神策军中尉的时候,郑亚死了,西门思恭派人将郑畋找来,收养在家中。他很喜爱郑畋,对待他像对待自己的外甥和侄子一样,还请来教师教导他。后来郑畋当官直至大将和宰相。黄巢攻进长安时,西门思恭逃难到终南山。郑畋用家财高价招募勇敢的人,去把西门思恭找了回来,奉养在家中,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无微不至。西门思恭死在郑畋家里,郑畋将他安葬在凤翔西岗,墓地的松柏树都是他亲手栽植的。过了不久郑畋也死了,也葬到了西岗思恭的墓地。官员们修建两个人的坟墓,以祭奠他们。在场的人没有不落泪的,都佩服他们二人的仁义。

    章孝子

    章孝子的名字叫章全益,是东蜀涪城人。他从小丧父,由哥哥章全启抚养。他母亲病了,章全启割下大腿上的rou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过后章全启出门旅游,死在旅店里。章全益感激哥哥的恩情,制作了丧服,又因为章全启曾割自己的rou给母亲吃,他便用火烧自己的手指,以重复体验哥哥的疼痛。他还用银字书写《法华经》一部,早晚阅读朗诵。领会其中的道理。后来他在成都的府楼巷,建造了一座房屋,里面设置一座炼丹的炉子。他不用仆人,独自住在这间屋子里,炼丹得钱。数目达到一两金子,便刻一座佛像。如今的华亭禅院,就是他当年炼丹奉佛的场所。人们称他的炼丹化为金银的法术为黄白之术。他曾经对同他一样奉佛的人说:冶炼一两水银,只能得到一两银子,如果将它分作三百粒,每粒化为一百文,便是三万文,其利是非常大的,但是所炼的丹也非常神奇。他到了蜀郡以后,做了一个泥人放在炼丹炉旁,以便用来看火。他非常爱惜,不使泥人毁坏,一直用了四十年。大顺中年他死了,死的时候九十八岁。庙里的和尚将他的像画在墙壁上,节度判官前眉州刺史冯涓撰写文章纪念和赞美他。

    发冢盗

    光启大顺年间,褒中县发生盗墓的案件,搜索了一段时间没有抓获罪犯,长吏催促破案非常严厉。忽然有一天抓到了罪犯,拖延了一年多,也没有招供。狱吏毒刑拷打,无所不用,后来招供了,并且牵连了好几个人,大家都认为审判没有错误。等到行刑处死罪犯时,旁边有一个人拉着罪犯的衣服大声呼喊:王法怎么能允许错杀好人呢?盗墓的人是我。我在众人之中,没有被抓住,而这个人有什么罪,却要被杀头?快放了他!随后拿出从墓中所得的赃物,经过检验,一点不差。藩帅亲自审问先前抓住的罪犯,这个人说:我虽然知道自己无罪,但是经受不住没完没了的酷刑,所以叫家里人伪造了赃物,希望早点死。藩帅听了非常恐惧,将情况上报朝廷,把审理此案的狱吏抓起来治罪,将被诬陷的人释放,自己出来自首的人补充录用为衙役,并获得奖赏。

    郑雍

    学士郑雍在未参加科举考试时,曾经向白州相公崔远的女儿求婚。崔远刚刚同意,郑雍就有事去了博陵。崔远的女儿崔氏按惯例被召进宫中去作宫女,到了后梁开平年前,崔氏在宫中假托有病,被命令出宫,归还原来自己的家庭。郑雍又托媒婆去求婚,选定日期迎娶结婚。按照家族的规矩举办婚礼,也不缺少什么,便有庄子鼓盆之感了。又经过一年的服丧,所做的事没有不合礼仪的。有文士身份的读书人以他为榜样的人多了起来,他的美名轰动一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都等着看他的考试结果。他一举考中甲科进士,脱下丧服以后,被任命为秘校兼内翰,同丘门在同一份公文上被任命。不过几年他就死了。

    杨晟

    杨晟一开始在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的手下任职,多次立下战功,因此而受到李昌符的猜忌,暗中要陷害他。李昌符所宠爱的小老婆周氏,可怜他没有什么罪过,偷偷告诉了他,于是他逃跑了,免除了灾难。后来杨晟当上了驾前五十四军都指挥使,不久又改任威胜军节度使,去镇守彭州。他安抚百姓,尊敬宾客,甚至和尚和道士都生活得很自由。他提倡礼仪,尊敬贤士,人们都拥护怀念他。李昌符失败,他派人把周氏找来,以父母的礼节来对待。周氏认为自己年轻,又长得容貌美丽,恳切请求和杨晟结合。杨晟对着天地发誓,始终没有对周氏有任何无礼的行为。每天早晨,在没有去处理事之前,必然先给周氏请安,虽然是在敌人的围困之下,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因为新建的郡府兵力不足,突然被前蜀先主王建带兵包围。杨晟守卫孤城达一千多天。终于因为没有救兵而被先蜀的军队攻破,杨晟遇害身亡。马步使安师建是杨晟的心腹,城破以后被敌军抓住。先主知道他忠诚勇猛,先要留下他为自己服务,准备宽恕他。安师建说:我受杨晟的提拔重用,不敢怕死。先主赞叹着命令人将他杀了,然后为他举行祭奠仪式之后,将他安葬了。

    王殷

    王殷是后梁开封尹王瓒兄弟的儿子。乾化年间,他任徐州连率。士兵们叛乱抗拒命令,杀了朝廷的使臣,然后在市场上检阅封官。王殷的亲信苗温等人,推测叛乱不会成功,暗中商量作乱,因为有人泄秘而被抓住,被挖心而死。苗温的妻子被强行分配给别人的军校,她不甘心,拿短刀割下自己的rufang而死。听了这件事的人没有不叹息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