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二百零七书二 (第3/5页)
智永 僧智果 王羲之 王羲之,晋朝人,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王羲之七岁时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他父亲枕中看到一部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悄悄取出来读,被他父亲发现。父亲问:你为什么偷看我的秘籍羲之笑而不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 父亲见他年岁还小,恐怕他不能理会,对他说:待你长大成人,我教你书法。羲之俯身下拜,说:爸爸,这本书法秘籍,现在就让孩儿一用吧。等到成人再用它,那不是耽误了孩儿幼年才华的发展了吗?父亲大喜,于是将秘籍交给羲之使用。不到一个月的工夫,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长进。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见到这种情形,对太常王策说:羲之这孩子一定是正在读用笔诀。近些日子,我看他的书法,很有些老成大器。卫夫人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啊!晋帝时,更换祭北郊文的祝板。工匠们刻的字,王羲之书写的,笔锋入木三分。王羲之三十三岁书写《兰亭序》,三十七岁书写《黄庭经》。书完后,空中有人语声:卿的书法都感动了我,何况世人呢?我是天台文士真圣钟繇!王羲之的书法多数都不是一种字体。他擅长书草、书隶书、八分、飞白、章草行书,集诸家之精妙融为一炉,自成一家。王羲之的书法千变万化,是上天赋予他这种功力与才能。王羲之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出神入化,八分已入妙境。妻郗氏也写一手好字。他有七个儿子,王献之最出名。另外有四子:玄之、凝之、徽之、cao之,均工草书。 又 王羲之,用章草写一封书信回复庾亮。庾亮收到书信后拿给庾翼看。庾翼对羲之的书法佩服不已,立即回书羲之说:我昔日收藏张芝的章草八幅,在去往江北的旅途流沛中不慎丢失,常常慨叹妙迹永远也再见不到了。忽然见到你的答家兄庾亮书,光彩照人,灿若神明,顿时仿佛我旅途中遗失的章草真迹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王羲之辞去会稽内使的职务,全家迁移到蕺山下居住。一天草晨,王羲之看见一位老太太拿着十多把六角竹扇去集市上出卖。王羲之跟老太太闲聊,说:这些扇子都想卖吗?一把多少钱?老太太说:二十文钱一把。王羲之拿出笔来为扇子题字。每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老太太惋惜地说:我们全家的早饭还靠这几把扇子卖钱买米下锅呢,你怎么给我写坏了?王羲之说:不妨事的。你就说是王右军题的字,卖一百文一把。一到市上,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买。过了十多天,这个老太太又拿着一篮子扇子请王羲之题字,羲之笑笑,没有再题。又有人说,王羲之曾有一次亲自书一表献给晋穆帝,笔墨酣畅,书随人意,专一求精。晋穆帝看到这份表后,命人找到同样颜色式样的纸,长短宽窄裁成跟王羲之的书表一样,让张翼效仿王羲之的书体再写一份表,题好名款后,用它来答谢王羲之。王羲之刚看到时没发现什么。待反复地仔细玩后,感叹地说:这是哪个无名小人仿效我的书法,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了。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山阴昙忀村有一位道士饲养了十多只白鹅。王羲之清早起来,专门驾着小船沿流驶去观看这群鹅。看了后非常高兴,跟这位道士商量要买下这群鹅。道士不肯卖给他。王羲之百般解释说明他是如何如何喜爱这群鹅,道士还是不卖。这位道士非常喜欢谈道,早就想找人抄写一部老子的《道德经》,抄写经卷的白色细绢都早已置办好了,但是没有人能书写。道士说:你若能亲自为贫道书写老子的《道德经》各两章,这群鹅我全都白送给你。王羲之在道士那里停留了半天,为道士写了他要所的《道德经》,用笼子装着这群白鹅回到家来,感到莫大的快乐。有一次,王羲之到他的一个弟子家去。弟子摆上一桌丰盛的酒菜宴请他这位老师,很让他感动。王羲之想为这位学生书留几个字来表示酬谢,看见地上放着一只新做的榧木小几,表面刨得光滑锃亮。于是,他便在这只小几上题写了几个字,草书、正楷各相一半。写完了,王羲之告辞归去。这个学生送他回到郡里,待到返回自己家中时,发现他父亲已经将老师的题字都刨去了,一个字也没留下。事情过去好多天了,这位学生还懊悔不已。 又 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王羲之曾去游赏阴山。同去的有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和王羲之的儿之凝之、徽之、cao之等四十一人。这次出游的目的之一是按民间风俗,举行祓禊的仪式,去掉不祥与疾患。王羲之当场挥毫制序,兴高彩烈地一挥而就。用的是蚕丝作的纸,鼠须制的笔。笔锋遒劲健美而又清俊媚逸,堪称绝代无双的佳作。这篇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中有重复出现的,都一字一体。其中之字重现的次数最多。这篇序文就是名传古今的绝代墨宝《兰亭序》。 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尤其擅长书写章草。幼年跟随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后来专门学习张芝的章草。再后来改变先人的章法,另创新法,以心为师,随意为之,暗合自然的法则。初时,谢安聘请王献之任长史。晋安帝太元年间,宫中新建一座太极殿。谢安想让王献之给太极殿题写匾额,做为流传万代的墨宝。谢安觉得不好直接开口,于是跟王献之讲前朝的韦诞为魏明帝题写凌云台匾额一事暗示他。王献之郑重严肃地说:韦仲将是魏国的大臣,难道会有此事?假如有这样的事,提出诸如须有张芝笔,左伯纸等条件,是他知道魏国的仁政不会长久了。怎么知道不是逼使他这样做的呢?王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