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节 (第2/4页)
刻时光使得云清冷静下来了,还是她刚才怒不可遏的嚷嚷嘶喊疲乏了,她的嗓音低得多了,"这么多年来,你一直瞒着我,骗着我。"她把信纸扔在床上。两张信纸飘飘悠悠落在床中央,横竖交叉地躺着。 "不,不是。"沈若尘的声气颓丧而无力地申辩着,"云清,我没…我不是故意的…我从没想过骗你…" "还赖,还不承认,还要诡辩!"云清的嗓门又陡然提高了,充满了忿然和狂怒,"不是来了这封信,你还要瞒下去,还要骗我一辈子!" 她那凄厉的锐呼在房间里久久回荡。沈若尘张了张嘴,没再敢吭声。他木呆呆地跌坐到床上,脑子里热得像要胀开来。他说不上来,但事实的真相确乎是有复杂的一面,他主观上也从没觉得,这是在欺骗梅云清。 当韦秋月所在的橡胶农场闹起来,芦席盖的工棚拆烂烧了,有的连队燃起的火焰在夜间映红半边天,农场知青们连夜打着铺盖、敲着脸盆,呼喊着,嚷叫着,涌到场部,涌进县城,把赶街子的马路都堵得通不了车时,平时娴静寡语的韦秋月似乎已经从知青们贴出的大字报、游行队伍里迸发出的狂热的口号声中,预感到她那在寨子里插队落户的丈夫沈若尘留不住了。 是的,沈若尘虽是已婚知青,可他同样密切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这是他们整整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啊!插队落户在各个村寨上的知青们动作要比农场里的知青慢一点。一来他们分散,信息不灵;二来要把散居在各处坝子、岭腰、山巅的知青聚起来,还没个人站出来领头。农场知青们就不同喽。他们是集体生活,信息灵,消息传播速度快,况且他们中有上海知青、北京知青、昆明知青,可以说全国各地知青回归返城的狼潮他们全晓得。他们不知不觉就串连上了,在白墙青瓦的宿舍中、在芦席工棚里你一言我一语愤激地嚷开来,只要一个嗓门登高吼上几句,顿时就是一呼百应的局面。 那些天里秋月几乎一直住在寨子上,她说事儿闹得那么大,农场里根本出不了工,干不起活路。宿舍里都走得空落落的,她的心头也是空落落的不踏实,与其痴呆呆憨坐着悬起颗心,不如回到月亮坝来,陪伴着丈夫女儿。沈若尘看得出来,即使同在月亮坝寨上,白天黑夜都在一个屋檐下打发日子,韦秋月的心神仍是不安定的。平时她把沈若尘服侍得很好,田里地头,屋里屋外,啥事儿都抢先干了,大事小事都不让他插手,闲得沈若尘甩起双手打着转转找事情做。他爱秋月,傣家女子本来做的事儿就多,够辛苦的了。现在她洗衣服做饭、砍柴割草,赶街子做买卖,挑甘蔗、抬竹箩、背竹篓、拾掇自留地,粗细活路全都包下了。累乏了,睡在竹床上,她哄小美霞睡着之后,就把瘦削的身子紧紧地偎依着沈若尘,半夜里惊醒过来,她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双手伸过来搂住他。拂晓,寨子上的鸡高一声低一声地啼着,"砰砰砰"的舂米声此起彼伏地唤醒众人时,秋月陡地睁开眼,总要看清他仍然睡在身旁,脸上才会浮起一丝欣慰的笑意。沈若尘尽量掩饰着对闹事消息关切的心情,他极力不在说话时透出对返归上海的强烈渴望。但只消他说声要离开寨子去办点事,要走出月亮坝去投封信,韦秋月不论在忙啥,听说了总会陡地抬起头来,用一双惊惧骇然充满忧郁的眼睛望着他。她不阻止他,也不怂恿他,只是无声地轻叹一声,随而垂下脑壳。 消息风似的传来,领头闹事的农场知青们最先得到结果,场部为他们开出通行证,他们跳着、吼着、唱着、欢呼雀跃地乘上长途客车走了。好多人连回去捆一下铺盖的时间都等不及,空着手就走了。接着,没有结婚,或者偷偷在一起只是没有去批结婚证、也没分配工作的插队知青们,都纷纷地离去了,从傣家竹楼,从 尼寨子潮水般地 离去了。乡间虽说偏僻,但是这一类的消息传起来,比啥子都快。上头规定,已经分配了工作领上工资的知青、结了婚的知青,不能走。于是乎,那些得到工作的知青,纷纷主动辞职,辞不了的找来农场职工、街上居民顶,总之要恢复那曾经有过的光荣知青身份。而结了婚的,就闹开了离婚,为的是骗到一张通行证回上海滩;跟着是知青和当地人结婚的也闹开了离婚。那可是真闹,是知青的死活要回去、要离,而当地的汉子、婆娘就斥骂这些知青没良心,当初活不下去了,可怜兮兮地骗得当地人的同情,收留了他们,结了婚,生下了娃娃,现在他们能回归大城市了,就要远走高飞,连亲人连娃崽都不要了,全他妈的是些没心肝的坏家伙。骂归骂,咒归咒,闹得吵嘴打架的都时有所闻,但婚仍是一对一对地离。 沈若尘和秋月没吵没骂更没打架,他们生活得似乎比往常更加平静和睦,小竹楼上时常笼罩着一股枯燥的安寂气氛。只是沈若尘明显地瘦了,他在插队的劳动生涯中陡增的饭量减了下去,一顿饭往往只吃一小碗;他失眠了,到了夜间翻来覆去睡不着,而一翻身,竹床便吱吱嘎嘎地发出一阵阵惊心的响声,随而便能听到秋月低泣般的叹息。月亮坝寨上仍在传着知青们想尽各种办法离去的消息,赶摆天街子上的知识青年们的影子大大减少,偶然上一趟街,难得遇到一个知青,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回上海的话题。连脸熟的当地人,抽烟点火之际,都会凑近耳畔关切地问: "哥子,你什么时候走啊?" 遇到街上那些整天甩起手玩的当地人,话就来得更直率: "兄弟,什么时候甩下你那乡下婆娘,到上海去风光风光啊?" 赶一趟街子,沈若尘总是阴沉着一张脸回来,他也想回上海去,对一个生活在异乡客地的上海人来说,上海有着股强大的魅力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为了回上海,他可以干出许许多多旁人看来是难以置信的事情。家里父母和哥哥观尘来了信,表达了对他早日回归的热望,并且明确地说了,像他一样,结过婚的知青,在离婚之后顺利回到上海报了户口的,他们已听说好几起。他本人,何曾又没起过这个念头!可他一旦同秋月相对而坐,就说不出这个话来。秋月和他结婚以来,一直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她巴心巴意顾着这个家,她发自肺腑地爱着他。当初他们相恋时,他是一文不巴身的知青;而她,是橡胶农场的割胶工,她一个月多少还有三十几元的工资。婚后,是她赚工资回家,养活这个家,他一个人在月亮坝生产队挣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