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也是中流砥柱_隐姓埋名英雄遁迹天下太平军人解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隐姓埋名英雄遁迹天下太平军人解甲 (第2/3页)

神的子孙,是世界上最高贵,最勤奋,最聪明的民族,一定能够制造出比原子弹威力更强大的武器。今天被遣返回国,相信在有生之年,一定会率领一支强大到天下无敌的皇军再次来到中国…。

    这一次船长走到舷边不再是骂八嗄牙路,而是加倍还上挨商务代表抽他的耳光。

    那个之前揍过大竹的独眼水手也走到船舷,上回手里拎的绳索换成一根木棍。一边棒击,一面咒骂着大竹是战争狂人。难道日本人死的还不够多吗?我的两个哥哥死在缅甸,我的右眼在战争的最后一天被美国飞机炸瞎。想要打仗你就别回日本国,中国的宪兵还在码头上没离开,你自己跳下海游回去战斗…。

    轮船载着痴人说梦的大竹离去,魏二槐对李半秃子说:船长也敢抽大竹的耳光,看来这个老法西斯在哪里都不讨人喜欢。想不到那个模样挺坏的独眼水手,竟然还是个反战分子。日本人民经历过这场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性情已经没有先前那么狂燥。政府有美国大兵拿枪看着,应该出不了什么妖蛾子。说着话,转过身忘了脚下站的是台阶,一脚踏空,眼看就要向台阶下跌倒。

    身边的傻弩陈反应够快,伸手一把将身体失去平衡的长官拽住。虽然魏二槐只是受到点儿惊吓,然而在踏空的那一瞬间,却是有如坠入深渊。魏二槐将有如坠入深渊的感受告诉拽他的傻弩陈,却不想傻弩陈还没来得及回答,李半秃子却先一步脱口而出:坠入深渊?如果是梦尚可以身心俱疲解释。光天化日之下突然有此感觉,实乃不详之兆。瞟一眼相隔自己不到十步的李长官,李半秃子的喉头哽噎,生生将要接着说出口的后半句话咽回肚子里。

    果然应如李半秃子的乌鸦嘴,脚步匆匆的贾嫂走过来。看见司令部的李长官正在与魏二槐说话,日本驻连云港的商务代表也还没有离开。不由得停下脚步,身体靠在一辆卸货的卡车门边犹豫。贾嫂不能确定魏二槐有没有注意到她?想到电文的内容还算不上是火急火燎,没敢冒然上前。

    实际上贾嫂刚一出现,魏二槐就料到必有大事。可是与他正在对话的人是李长官,这可是会关乎到车队的安危,急切里还真不敢由着性子脱身。好在李半秃子也看见贾嫂,假装献殷勤的走过去,为停在卡车后面的日本的商务代表开车门。日本商务代表的汽车驶离,李半秃子从贾嫂手里接过电文,见字面内容仅有九个字“尽快赶往南京朝天宫”

    特勤宪兵与警察之间的斗殴官司,因为有现场拍摄的大量照片为证据。再加上事件的起因是警察局长不作为,拒绝受理遣送回国的日本罪犯,特勤宪兵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才进入码头自行解决。被打掉两棵牙齿是活该挨揍,李长官秉公而断,警察的人数四倍于特勤宪兵,以此确定是有预谋在先,警察局长对群殴事件承担全部责任。

    有道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觊觎警察局长宝座的大有人在。被革职查办的警察局长自然不能免俗,最先落井下石的人来自警察局内部,财务科的会计举报局长贪污公款。犯人家属,尤其是被无端抓捕入狱的犯人家属,哪个对警察不是恨得牙根发痒。得知警察局长失势,恨不能上前去咬下一口rou泄愤。纷纷状告其勒索钱财,要求翻案。商户也跟着添乱,将警察敲诈勒索等诸多违恶劣行径,都算在警察局长这个死老虎的头上。

    车队走远了,李长官如释重负,现在的特勤宪兵有更听命于自己的郝申六在指挥。解放军在向泉城发起攻击,此时放魏二槐单车返回泉城,且不说这几个人到不到得了泉城?费尽心机才掌控到手的特勤宪兵,岂不是又要将权柄交还?更何况还有“内保站长”死盯着魏二槐。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李长官告诉魏二槐,解放军已经在向泉城发起攻击。暗示说道路艰险,仅凭一辆别克小车,数人之力,纵有关羽之勇,怕也难在炮火之中闯得过关。

    魏二槐识相的提出要求回南京保密局述职。

    平日里经常得到些名人字画,小金佛,玉石之类的古玩孝敬。即便是看在魏二槐是国防部直接下派,其背后的靠山是谁?就连王总司令也不知晓。李长官是明白人,知道多个朋友就多条路。特许处理群殴事件的特勤宪兵人员不必单车冒险返回泉城,开具魏二槐等一行五人回南京述职的通行证明。

    运输车队在往泉城的途中几番遇袭,连云港过来的官兵是车队的开路先锋。压着过一回地雷,遭遇过两次冷枪偷袭。好在地雷的威力不大,仅仅是炸碎了一个轮胎。两次冷枪偷袭,都是发生在车队驶近泉城,死伤了十几个人。袭击者用的是捷克式轻机枪,打完一梭子弹就跑得无影无踪。在途中尚且如此,现在城里城外炮火连天,进城岂不是自寻死路?当官溜号,士兵更是没有一个愿意打仗,到后来连驾驶员也弃车逃跑。

    “内保”心思缜密,侦察泉城周边东北两面在开战。南面的解放军尚未形成包围之势,可是通往泉城的道路上有**的游击队出没,派来一辆汽车为特勤宪兵引路向西。

    “内保”以其所谓的万全之策,引导的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