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第3/6页)
在咱们四目之下揭穿了…” 林寒青突然伸手一把,抓住了韩士公,低声说道:“老前辈禁声,有人来了。” 夜风中,传过来一阵轻微的步履之声,两条人影,急如离弦弓箭一般,急急的奔了过来。 林寒青纵目望去,只见两个道装佩剑的童子,疾奔而至,闪电而过,奔向那茅屋中去。 韩士公低声说道:“如若我判断不错,这两个道童,可能是查询咱们的行踪。” 林寒青道:“咱们既未经那茅屋出去,定然是隐在此山之中,狭谷不长,两侧绝壁,只怕要被人查出隐身之处。” 韩士公道:“据老夫的看法,只怕他们已没有很多的时间搜寻咱们了。” 谈话之间,遥闻衣袂飘风之声,又有两条人影,疾奔而来。 林寒青凝神望去,只见来人中,一个道装佩剑童子,和一个青色劲装少女。 那少女和寒月的年龄相若,但举动俐落,奔行的速度惊人,看武功似是要较寒月高出甚多。 两个迅快的由韩士公和林寒青隐身的虬松前面奔过,冲入那茅屋中去。 韩士公低声说道:“看样子他们倒不像是在搜查咱们,哈哈!这是一幕精彩紧张的好戏,咱们倒可以大饱一场眼福了。” 说话之间,突见那些奔入茅屋中的三个道童,和那青衣少女,重又退了出来,拔剑在手,分成两路,搜寻两侧的草丛、矮树,挥剑拨着,找的甚是仔细。 林寒青低声说道:“老前辈,咱们这藏身之处,只怕难以逃过他们的耳目,还是早些换个藏身之处吧!” 韩士公道:“这道狭谷,宽不过两丈,两侧峭壁,有如刀削一般,除了草丛松叶之外,那里还有可资藏身之地,万一被他们寻着,也只有挺身而出了。” 这时,两个道装仗剑的童子,已然搜寻到两人隐身的虬松之下。 阴云掩月,星光暗淡,这株虬松,枝叶又极茂密,两个仗剑道童,虽然停身松下,也无法看到两人。 但那密茂的虬松,已引起了两人的怀疑,左面一人俯身捡起一块山石,抖手投出。 山石挟一片啸风之声,割开了密茂的枝叶,飞掠韩士公头顶而过,击在陡立的峭壁上。 韩士公一面运集真气,凝神戒备,一面闭住呼吸,不作理会。 只听右面一个道童说道:“这虬松茂技密叶,乃极好的藏身之所,你替我把风,我上去瞧瞧。” 林寒青暗暗忖道:这虬松枝叶虽密,但不过一丈方圆,既难免被他们找到,倒不如堂堂正正挺身而出的好,正待现身跃下,突听遥遥传过来一声呼喝道:“在这里了。” 松树下两个仗剑道童,应声疾奔而去。 韩士公长长吁一口气,道:“好险,好险,差一点就被他们找到了…”心头突然一动,接道:“奇怪呀!难道这狭谷之中,还隐有高人不成?” 林寒责分开枝叶,凝目望去,只见一条人影,风驰电闪一般,奔行在狭谷道上,两条人影紧追身后,但山谷狭窄,那人只能直线奔行,势非要被这两个迎截过去的道童拦住不可。 那人大概已看出无法再逃,索性选择了一片较为宽敞平坦之地停了下来,准备迎敌。 眨眼之间,追兵已至,两柄长剑打闪,齐齐刺去。 林寒青、韩士公虽有着过人的目力,但在幽沉的夜色中,也无法看出双方动手的详细情形,只见三条人影,奔闪追逐,起落翻腾,剑光明灭,一看搏斗的情势,似是十分激烈。 韩士公轻轻叹息一声,道:“兄弟,那人的武功不弱,只不知在这等生命相搏的险恶局势下,他何以仍不肯动用兵刃?” 林寒青也觉着有些奇怪,一个武林人物行动时,大都应该带着自己顺手的兵刃。 突然间,从那入山要道的茅屋中传入来一声长啸,紧接着又是一盏红灯升起。 幽暗的幽色中,那红灯显得特别的夺目,也充满著神秘和诡奇。 两个迎上去的道童,初时并无出手之意,但闻那长啸声,和目睹升起的红灯后,突然齐齐挥剑攻上。 韩士公冷哼一声,道:“天鹤道长的属下,竟然是仗多为胜之辈。” 他心中已对天鹤道长有了极深的成见,再见这诸多诡秘难测之事,已认定了天鹤道长是一位故作清高,笑里藏刀的伪君子,是以,对连云庐上所有的人,都有了极深的恶感,眼看他们以多欺少,四柄长剑,合力斗一个手无兵刃之人,激动的油然生出了不平之气。 寒山静夜中,四剑编织出一片森冷的剑幕,把一个赤手空拳之人,包围在中间,力斗了十余回合境仍是未能分出胜负。 这时,那位居入山要隘的茅屋,又升起了第三盏红灯。 林寒青望着摇摆于风中的三盏红灯,心头甚感奇怪,不知这一盏盏升起来的红灯,有何作用? 回头望去,只见韩士公正自全心一意望着那五人凶恶的搏斗,口中不停的低声喝骂,一时间,倒不便惊扰于他。 但情势演变,一桩接一桩的发生,三盏红灯升起,立时又响起了一声长啸,紧接着那茅屋中行出来一列人影。 林寒青运足了目力望去,也只隐隐辨出那似是一座奇形轿子,由四个人抬着,上面好像是坐着一个人。 另一边,也出现了几条黑影,疾快的奔来,一时间情势突变,使得他目不暇接。 双方的来势,均极快速,倏然之间,已到了恶斗之处。 那当先而行之人,道施飘飘,正是天鹤上人,目光一掠场中那恶斗形势,低声叱道:“住手!” 三个道童,和那少女应声而住,停下了手来,各退五尺。 这时,那奇形轿子亦行得极近了,已清晰可见,林寒青仔细一看之下,心中登时一动。 原来那远远看去形如软轿之物,竟然是一张长方形的软榻,四个抬轿之人,也都是娇小玲戏的女子。 软榻上坐着一个身披红纱的女子,山风中垂纱不停的飘飞。 这时,天鹤上人已然和来人照上了面,彼此相距,也就不过是七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