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迁徙二 (第2/2页)
的一众蒙古将领的叫嚣所左右,他清楚的知道,一个稳固的汗国,不能光有蒙古人,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汉人的认可。 在这一点上,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众多的草原汗王贵族…。。 然后便是会盟,他在盟会之上,向蒙古贵族们描述了一副美丽的画卷,让汉人耕种,获得足够的食物,让蒙古人征战,收获更多的财富和奴隶,在辽东那片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强盛的蒙古汗国。 深深为汉奴所困扰的各部贵族首领,多数赞同了大汗的主张,当然,更多的则是为了摆脱汉奴这个日益沉重的包袱。 于是,在大秦成武七年的这个春天,一场罕见的大迁徙出现在东北广阔的地域上。 如果说这场迁徙只让蒙古人有些难受的话,那么,长途跋涉带给汉奴的则是血泪了。 被掳往草原,如果说只是噩梦的话,那么,这场迁徙就是真正的阿鼻地狱。 无数汉人倒毙的尸体,铺成了迁徙之路,无数冤魂,在道路之上徘徊,蒙古人的马鞭之下,汉人如同牛羊般,艰难跋涉。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长途跋涉之后,能够重回辽东故土者,十不存一。 而对于蒙古人而言,这趟旅途也并不舒服,他们需要到那片几乎完全陌生的地方,休养生息。他们的羊群,在跋涉中渐渐瘦弱,马匹在奔驰中,渐渐力不从心。 前途的渺茫,很快化为了不安,而蒙古人又将这种不安熟练的转为了残暴,一个个汉奴在鞭打下血rou模糊的倒下,一个个汉奴被拖在马尾巴后面,一声声哀嚎在汉奴中成片的响起。 而作为施暴者,却在旁边哈哈大笑,乐此不疲。 仇恨的种子在两个种族之间生根发芽,并在鲜血和生命的浇灌下快速成长。 汉奴们近乎麻木的行走在道途之上,仿佛对什么都已不在乎,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但他们眼中所见,耳中听闻,甚至嘴里咸涩的血腥味儿,都会时刻提醒他们,这一趟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 实际上,造成这一切的,只不过是盟会上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一句话,他告诉诸部首领和贵族们,他们去到辽东,在之后的征战当中,他们还会获得大量的汉人奴隶,很快便会有足够的奴隶,为他们耕种。 于是,汉奴的价值进一步降低,也间接造成了这次迁徙中的惨象。 在大秦成武七年五月间,第一批蒙古人终于踏上了辽东的土地。 六月间,蒙古人来到了曾经女真人的都城,上京。 这里已经是一片残垣断瓦的废墟,女真人走后,在这里放了一把大火,没给蒙古人留下什么。 这一年,辽东的土地上是非常混乱的。 蒙古人缺乏治政人才的缺点,被放大到了最大。 如何让汉奴耕种,如何安置迁徙而来的蒙古各部等等等等,都让这个游牧民族无所适从。 他们终于发现,出了放牧和打仗,其他的,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言。 幸好,他们还有一位目光长远的英明大汗,为他们想好了将来的道路。 于是,汉奴们被粗劣的统计了一下,便发下了土地,辽东的草原,在贵族们的吵吵嚷嚷声中,很快划分完毕。 而且,为了度过这一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再次召集各部战士,在这一年的秋天,向河北进发,和盘踞河北的金兵,嗯不对,应该是后周李任权所部兵马稍稍战了几场,并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胜利。 收获丰厚无比,足以让新到辽东的蒙古诸部渡过这个冬天了。 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诺言也得到了兑现,大批的奴隶,从河北被带到辽东,为这个充满血腥味的蒙古汗国,补充了最缺少的人口。 这一年秋天,辽东和河北交界之处,烽火遍地。 河北王李任权频频向后周求援,索要粮草军械,并快速的撤回了进入山东的兵马。 在这个时候,李任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险恶的处境,凭着十数万兵马,他还有着信心,将蒙古人挡在河北之外。 但事实很快便告诉他,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光靠河北一地,是无法阻挡得了的。 蒙古人几乎全都是骑兵,来去如风,根本不跟大军决战,十数万大军,集结起来,越发的笨重,只有在蒙古骑兵身后吃尘土的份儿。 所以,最好的战略其实就是在辽东进入河北的要道之上固守,这样一来,庞大的军队靡费,压的李任权几乎喘不过气来。(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