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节 (第2/3页)
个生字,老师拿着教鞭,领着全班把这生字念上几遍。看看学生们都会念了,老师拿教鞭指着头排第一个学生上台来,领着全班同学念十遍。第二个学生接着第一个学生,再来领读…而老师呢,在办公室里,闲聊天,或是赶批没批改完的作业。学生们在教室里把读书当闹着玩,老师们图享清闲。 啊,我们偏僻山区的乡村小学! 我进了小学校,才知道为什么山区的教学质量这么差,为什么高中生写不好一篇作文,为什么初中生连封信也不会写。 我不是个好教师,可我不这样干。我觉得这样干太对不起那十个工分,对不起冒着骤雨或暑热在农田里干活的社员们。不久前,我不也像农民们一样在田土上流着汗水,创造着劳动果实,让包括小学教师在内的所有劳动力,到秋后分享汗水换来的收获嘛? 就是抱着这种思想,我开始了教学,我抓课堂纪律,我新辟了乡村小学从未上过的唱歌、体育、图画课,我还给孩子们讲高尔基、瓦特、爱因斯坦童年的故事;学生们不懂的地方,我决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秋天,蛇场坪公社中学发通知,我任教的五年级毕业班,四十一个学生中有二十四人考取了中学。在十年浩劫中的一九七三年,蛇场坪中学没按大队比例收学生,而是自印了卷子,让大队小学校的毕业生来考。也算是碰巧吧,这一考,就把我考出名了。钥匙寨上,从没一年有那么多的学生跨进中学。“文化革命”以前没有过“文化革命”中,年年按大队分名额,不是六名就是七名,也从未有过。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一出名,一九七三年地区师专及六所中等专业学校来招生,我想报名,大队不同意,说得倒挺好听:贫下中农需要我。我左磨右缠也没用。一九七四年,省里面来了文件,教学质量好、校舍完整,有一定基础的乡村小学校,可以由民办转为公办,每个公社,可以转一所学校。我们钥匙寨小学顺顺当当变成了公办学校。我也由一个每年从大队拿三千六百个工分的知识青年,变成了每月领国家二十八元工资的人民教师,还能买到商品粮。对一个知识青年来说,有了固定工作,年年能回上海探一次亲,就算是有了归宿。我也渐渐定下心来,成了蛇场坪公社的“扎根知青”了。 有了工作,上调就不再有份了;有了工作,就是在一九七八年冬天大刮回城风的时候,我也无法回上海了。我不但要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去,而且还要在这儿成家立业,这么一想,我也死了心。并且,说来也怪,我对乡村小学校的工作,年复一年地热爱起来了。作为一个每月只拿三十二元工资(调资时给我加了四块钱)的乡村小学教师,我并不指望我的学生中产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医学博士,我的愿望很渺小,我只希望能送他们进公社中学,读完中学以后,有条件的,争取考上大学、中专、技工学校,没有条件的,回到乡间去,至少也能在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时,在良种培育、农田管理、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传播一些他们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得僻远的山区慢慢进步起来,不致使孩子们老在“贫穷、无知、落后;落后、贫穷、无知”的恶性循环中成长为一代新的文盲。 就为了这些渺小的愿望,我也深知,要付出艰巨的劳动;我也明白,必须从我做起,从我任教的班级做起。人是挺怪的,一旦有了目标,我的生活就觉得充实、有意义了。我不再那么思念上海,不再那么抱怨一辈子留在荒僻的山区。相反,我在考虑,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成家“家”又安在什么地方?… 蹄迹满地的泥泞山道,实在难走。一双雨鞋足足有十来斤重了,一边静心沉思,一边朝前迈步,我只觉得走了好久了,哪知道刚走到第一条溪流前,才发现只走了一半路。 天空昏暗下来,笼罩山头的蒙纱雾,凝然不动地缭绕在座座山峰上。这就是说,雨还是要下,一两天里别指望转晴。 过了头一条溪流,没走上半里地,又得过第二条溪流。第二条溪流的水已经完全漫过了墩墩,我的脚踩在石墩上,还能感到水流的冲击,水再大些,随时有可能把路人冲进溪流去的。记得,舒吟最怕在这种时候过溪流了,每逢在雨季里过溪流,我总要拉紧舒吟的手,生怕她心一慌,跌落下去。而到了彼岸,她往往也就不要我再送了。这一路上,要穿过一个寨子,寨子上有她的学生。她总是站在枫橡树下,朝我微微一笑说:“你回去吧,免得那些学生看见了笑话我们。” 尽管我心里不愿意,我还是尊重她的意志,慢慢转过身去。 说起来也真怪,我和舒吟之间的恋爱,是自自然然地发展起来的。我们几乎没吵过嘴,也没发生过什么波折。仿佛我们早就该这样好似的。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