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初会周先生 (第1/2页)
第五章 初会周先生 “爸爸,我要看图书。” 我斜眼瞥一眼老爸,试探着说道。 所谓图书就是连环画,有的地方也叫小人书。一段时期内是小孩子最主要的课外读物。但是在一九七六年,这个要求无疑有点过分。当时出版物也是少得可怜,大部头的是《选集》,小本子乃是《语录》(俗称红宝书),其他的,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和鲁迅先生的著作都不是经常能看到。 老爸全然未料到我会提出这么一个要求,愣了一下。 我不容他思考,马上接着说:“听说周先生家里有图书,我要看!” 老爸笑了,温和地说:“周先生家里是有书,但是不是图书,你看不懂的。” 其实我也一点都没指望在周先生那里找到我喜欢看的书,这不过是个借口,好让老爸登门去拜访一下这位眼看就要时来运转的周癫子。 “不嘛,我就是要看图书,我要去看嘛…” 不得已,我开始使用七岁小屁孩的特权——撒娇!只不过是一边撒娇一边浑身暴起鸡皮疙瘩。为免错失良机,说不得,只好rou麻一回了。 为了增加撒娇的力度,我甚至拉住老爸的手,左右摇晃。 汗! 看来我还真有演戏地天赋! 老爸没奈何。只得投降:“好好好。去看去看…” 因为决定要去看周先生。老爸还破费一块多钱。叫小舅去合作社买了两包糖——四个桔饼和一斤饼干。又请外婆拿出压箱底地存货——腌制地米粉rou。也包了一包。另加一斤面。算是四色进门礼。 这在当时地农村。已经是非常贵重地礼品了。惹得二姐直冲我翻白眼。要知道这些好东西。便是我们自己也难得吃上几回。为了我莫名其妙地一句“看图书”就全要变**家地东西了。 好在老爸是出了名地孝子。对外公外婆可孝敬了。外公倒是很支持。 “周先生是有大学问地人。晋才也是读书人。该去走动走动。” 晋才是老爸的名字。老爸读到中师毕业,在那时也绝对算得上知识分子。外公没读过多少书,但是对读书人很看重。 因为要去看电影,外婆破例提前做了晚饭。吃过饭,老爸带着小舅和我们姐弟三个,施施然向麻塘湾而去。外公外婆年纪大了,听不懂电影里的普通话,却不愿凑这个热闹。 麻塘湾离柳家山不过几里地,一家人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农村放露天电影,通常是在大队小学的cao场或者是大一点的晒谷坪。这时候天色还早,太阳尚未下山,老爸吩咐小舅去找大队支书派人挂银幕支场子。一个大队轮到放场电影不容易,支书和大队长都是毫不保留地予以支持,让派什么人便派什么人。小舅也就是十七八岁的小后生,得了这么个显摆的机会,自然极是乐意。 他才不愿意去见周癫子呢。 二姐三姐也不愿意去见周先生,跟着小舅去支书家了。 严格说起来,周先生是个外来户。解放前,他母亲带着他逃荒来到麻塘湾,嫁给当地一位周姓农民,他也就改姓为周,在麻塘湾落户扎根。他打小聪明勤奋,酷爱读书,五十年代初考上人民大学,成功脱出农门,成为城里人。听老辈人说,那会子的周先生是极为风光的。只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没料到大革命让周先生一下子打回原形。 当时农村几乎没一栋像样点的房子。周先生家尤其破败,三间土砖屋,到处漏雨透风。周先生在省城分配工作后,将寡母接到城里定居,也就没修葺老家的旧房子。 “周先生在家么?” 尽管周家的木板门只是虚掩着,老爸还是很有礼貌地敲了敲门。 “哪个?” 屋子里传来一个疲惫的女声,想必是周先生的妻子。 “我是柳家山的柳晋才,来拜访周先生。” 老爸说话很是客气,甚至用到了“拜访”这个词。那会子农村人讲话很少这么文绉绉的。不过既然来拜访大知识分子,也不能显得自家太没有水平了。 “吱呀”一声,木门打开,一个头发花白的妇女满脸堆欢出现在门内。 “原来是柳老师,真是稀客,快请进…” 老爸不觉略略有点得意。老爸一辈子最好的就是个面子。周先生虽然现在失了势,周夫人追随丈夫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这个态度让老爸很是受用。 “快请坐…哎呀…柳老师你太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