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法家的短板 (第1/2页)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法家的短板 若论如今,长安城之中,那里最热闹,自然首推位于长乐宫东侧,靠近宣平‘门’的太常和大鸿胪衙‘门’。。: 。。更新最快 去年,长安城改造时,少府在此地大兴土木,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军营和军属军眷居住区。 天下瞩目的羽林卫、虎贲卫在长安城内的营盘就在此处。 整个军营,非常宏大。 南为羽林卫的营盘,有着大小校场数个,更建设了用于‘胸’甲训练的冲刺场地,完全可以满足五百骑并列冲击的日常训练。 而北部的虎贲卫营盘虽然相对小了一些。 但论起设施完备度,却远超了羽林卫的营盘。 少府在此,建设了包括武库和营垒在内的许多军事设施。 尤其是虎贲卫的武库,规模庞大,不比未央宫北阙之外的长安武库弱多少。 甚至可能还要强上几分。 因为,在这个武库里,封存了元德四年马邑之战的汉军‘胸’甲甲具,总计三千一百二十五套。 这些第一代的制式‘胸’甲,因为在设计上存在缺陷,尤其是高速运动时,很容易颠伤骑手。 马邑之战中,汉军‘胸’甲骑兵,在战场上没有一个被敌人杀死。 但战斗结束后,却有数十名‘精’锐骑兵被自己的甲具搞成了重伤,其中十余人不治身亡… 而其他士兵,也几乎都是人人负伤。 战后,因伤退役者居然达到了三百余人… 这震惊了整个汉家朝野,士兵们没有倒在敌人的刀剑之战,反而被自己的甲具搞得遍体鳞伤… 墨家和少府的工匠们集中了起来,针对汉军‘胸’甲的甲具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良,由此推出了更适合骑手战斗的第二代‘胸’甲。 这第一代,虽然有着种种缺陷和问题。 但它到底是耗费巨资,用了无数人力物力才打造出来的战争利器。 彻底销毁、重铸,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它们被封存起来,被深藏在这个武库的甲具库之类,整整齐齐的悬挂在墙壁上。 每隔半个月,就会有专业的甲具维护和保养人员来此为它们清理铁锈、上油和擦拭。 以确保这些巨资打造的最强甲具,能够尽可能的维持战斗力。 将来一旦有事,这些甲具就可以直接从武库之中拉出来,立刻组织起一支强有力的‘胸’甲骑兵,镇压一切牛鬼蛇神。 但在此时,整个羽林卫和虎贲卫的营盘内外,都是人山人海。 数不清的考举士子们,三三两两的走出营盘,望着营盘外炽热的阳光和密集的人流,无数人不约而同的深深的出了一口气。 “总算是考完了…”一个头戴着獬豸帽的法家士子,低头感慨一句,有些不敢再回这个营盘内。 而他的同伴们,也都是长长的叹息了一声。 他们全部都是法家‘门’徒,且都是来自法家的‘河东学苑’的师兄弟。 但,如今的法家‘门’徒们,与过去相比,其实变化不大。 这些年来,法家与黄老派,就是汉室诸子百家之中,变化最小的两个学派。 这与法家本身的传统有关。 过去数百年,法家与儒家,一直都是采用双轨制传续的传统。既由家传经学系统与传授子弟系统共同支撑着各自经学的传续。 但是,儒家在秦末汉初的战‘乱’之中,遭受了重创! 包括《‘春’秋》《尚书》《诗经》《易经》在内的大部分典籍和经典,几乎全部失传。 甚至连《论语》都只剩下了残篇。 今天,天下多数典籍,其实都是缺失版和拼凑版。 所以,遭受了惨重打击后的儒家痛定思痛,在汉兴之初的十余年时间里,无数学者摒弃‘门’户之见,广受‘门’徒。 浮丘伯在长安开讲,公羊寿在齐国传学… 这些先贤,承上启下,为今天儒家的昌盛打下了最结实的基础。 譬如,浮丘伯教育出了楚元王父子以及鲁申公在内的数十位知名学者,而公羊寿,则培养了胡毋生、董仲舒兄弟。 反观法家,虽然法家在秦末战‘乱’时,也遭受了打击和损失,许多法家经典和着作失传。 但,相对而言,法家在战火之中,遭受的损失远远小于儒家。 而汉朝一建立,法家就被重视起来。 萧何奉刘邦之命,编订汉律之时,就没有少受法家思想影响。 整个汉律,直到今天,大体上依然可以看到秦律的影子。 不少条文与秦律相比,甚至只字未改。 是以,其实,哪怕秦朝灭亡了以后,法家的官员和学者,日子其实也并不难过。 只是在汉初的二三十年,需要装装孙子,给黄老派当当打杂的。 但法家其实从未离开过政坛。 吕后时期,法家甚至还逆袭了一把。 有酷吏甚至因为很能干,而被吕后封为列侯。(此事在史记和汉书里,都有提过,但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说是什么人?为什么被封侯) 这也是汉室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文官封侯的记录。 只是呢,这场逆袭,最终以悲剧收场。 诸侯大臣共诛诸吕,不仅仅逮捕和处死、软禁了几乎与吕氏关系亲密的所有贵族、大臣。 平阳靖候曹在诛灭诸吕时,立下了大功正是他通风报信和转移视线,使得周勃能够率军围攻未央宫。 但仅仅是因为在商量清洗整个吕氏系统时,表达了反对意见。 曹从此就消失在了政坛上。 至于那些小猫小狗,吕氏爪牙的下场,自然是不需要去想的。 经此一变,法家重新蛰伏了二十年,直到晁错出现,复又在政坛卷土重来。 到今天,法家彻底控制了廷尉、执金吾和御史大夫衙‘门’的权力,掌握了法律的制定、修改、增删以及解释、执行大权。 可谓是风光一时无两,连儒家似乎也得唱一出外法内儒,以儒饰法了。 但法家的巨头和两千石们,却在上一次的石渠阁之会时,亲手打碎了儒家的这个美梦。 从开始的眉来眼去,直到石渠阁之会上的翻脸。 转变之快和下刀子之狠,让人防不胜防。 外人几乎难以理解,石渠阁之会前后那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法家宁愿去墨家合作,向黄老派低头,也要打死与自己同出一源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