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第1/3页)
第二章 越过了北方榷场,带了所有制瓷的工具,含青和平靖远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大辽中京。 中京原来不像宋人想象的蛮荒、粗鄙,反倒极度的繁华、先进。 着实教人想象不出的,当年的耶律阿保机是在帐幕内杀八大部汗、夺天下,至今日造就了强盛的大辽帝国,发展至今竟然有了巍峨的宫殿和庄严的楼宇。 一直来到辽国,他们才知道要求宋朝派来瓷器工匠的,是大辽的北院夷离堇。 辽人称北院之主为“大王”北院大王便是北院夷离菫“夷离菫”释成汉语,便是“统军马大臣” 北院大王奏请辽帝,要求宋朝送数名制造青瓷的工匠到大辽,温州章家因此被点名选上。 “喂,这就是你们住的地方!”一名契丹兵吆喝,随后一个懂汉语的契丹人翻译。 含青和平靖远被安署在北院附属的领地上,一座座土窑矗立在空地上,旁边成排简陋的屋宇,以后这儿就是含青和平靖远的家。 “那些白银、盐和茶叶运到各部司,至于美人——”那名翻译官稍稍停顿,望了一眼不远前方一座巍峨的宫殿。 “挑十名美人送到北院,其余就送还帝宫和南院。”译者道。 之所以由北院先挑美人,是辽帝对于北院大王的礼遇。 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大辽兵权向来掌握在北院手中。除去萧姓一族,耶律姓氏理,掌管北院者其地位几乎不亚于辽帝。 译者是北院的人,北院虽然不管汉人之事,仍然有属于自己的翻译官。 “这些土窑是做什么用的?”平靖远问那名译者。 “这是咱们原有的土窑,你们要用,还得同工匠们商量。”翻译官道。 “你是说没有我们专用的瓷窑,要是我们想烧瓷,就得自己动手盖一座窑?” 平靖远眉头皱起来。 共享一座窑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要烧成一件瓷器不是一、两天的事,有时从封窑到开窑其间可能历经大半年甚至更久——如此试问要怎么共享一座瓷窑? 更何况各类瓷器的制成过程不同,需要的瓷窑功能各异,共享一座窑更是不可能的事! 要重新盖一座隧道窑是他们预期中的事,只是没想到,契丹人压根不曾想过提供人力的问题。 “这我就不清楚了!”翻译的人耸耸肩,转身就走了。 平靖远瞪着那些一对他们来说压根不能用、也无用的隧道窑,怔怔地发杲。 “看来,只得自个儿动手了。”含青平静地说。 “可这是不可能!凭我们两人双手,单单盖一座窑就不知要花几年时间。”平靖远摇头,深深不以为然。 “如果只是一座简单的隧道窑…” “那是做不出好样的!”平靖远更是不同意。 含青心底也明白,可现下不克难,他们甚至连一件成品也做不成,更遑论品质! “那…就只剩一个办法了。”她轻轻道,微拧着眉头。 平靖远抬起眼,茫然地问:“什么办法?” 望着不远处那座巍峨的宫殿,含青心头一块大石,渐渐沉重… “译官大人,您能带我进北院宫殿吗?”瞒着平靖远,含青自己去求翻译官。 她身上背负着章生二的期待,把青瓷文化带往北方契丹继而发扬光大。为此冒险是绝对必然、义无反顾的。 即使事后平靖远再激烈的反对,也不能动摇她贯彻实行的决心。 “进北殿?” 翻译官是一名二十多岁的男性,他眯起眼望着含青,略带疑惑的眼神怀疑地凝望含青姣美的面孔,略带轻屑地鄙视眼前这名“宋男人”弱不禁风、以及太过俊美的外貌。 “你进北殿做什么?”休伦问。休伦是这名年轻译者的名字。 她坦白地说:“我想求北院殿下替我们建一座隧道窑——” “那是不可能的!”不等含青说完,休伦嗤之以鼻。“你眼前能看见的瓷窑,都是工匠们自己动手建的,想要殿下拨人力给你,你是在做梦!” 话,他是说得够坦白了,可他也不得不佩服这个长得像娘们的宋人,居然有面谒殿下的胆量。 “只要您肯带我见到殿下,可不可能都由我承担。”她说服他。 休伦皱起眉头…这个看来软弱的宋人,话中的魄力居然让他信服了。 “那,我先替你传话,殿下见不见你,我可不肯定!”他终于允诺。 “谢谢你,休伦大人。”含青绽开笑颜。 因为她这一笑,休伦出了一会神。“你、你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他不自在地询问。 不知为何…这个宋男人竟然让他——让他浑身不自在起来! “我听过其它远官们这么唤您。”她轻笑,对住休伦道。 “嗯,你、你走吧!”休伦发觉,自个儿竟然莫名其妙地脸红了! 记着自己的身分是个男人,含青无言地鞠躬退下。 看着那个宋人离开,休伦的眉头越皱越紧,视线却怎么也离不开那宋人纤细的背影… 宋朝送来的美人,美其名叫和亲,实则是进贡,这点大辽虽然不点破,宋朝其实心知肚明。 只有天真的宋子民还把契丹人当成是未开化的蛮族,身在中原,以致于不明白现实的情势。 来到契丹之前,含青已经研究过契丹人,深深了解大宋的积弱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