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八章建康三 (第2/3页)
噩耗,便赶来奔丧,至今还未回会稽。”刘顾 曾华一听才明白,原来这大名鼎鼎地谢安是刘惔的妹夫,自己以前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呢? 没有多久。只见刘略引来一人。不过三十余岁。风俊神清、气宇轩昂,一身青衫长袍,飘逸翩翩。 “见过安石先生。”曾华抢先拱手施礼道,按照执礼来讲谢安还应该是他长辈。 “安石见过镇北大人。”谢安淡然地回礼道。 刘略把刚才曾华的请求一说,谢安沉默一会再说道:“北伐是收复河洛,修复祖宗陵园,更是孝道。应该先大孝再守小孝,而且有南亩(刘略)以长子守孝,刘顾夺情也是可以的。” 曾华连忙拱手道:“多谢安石先生如此深明大义。” 谢安淡淡一笑,拱拱手道:“听说不日镇北要祭拜真长兄的墓地,我愿一同陪往。” “多谢安石先生。” 第六日,正是适宜祭祀的日子。 曾华依旧穿上素服,备好饼、茶饮、干饭、酒脯等素品,然后在刘略三兄弟地引领下。谢安地陪同下。来到位于城东二十里外地刘惔墓前。 曾华流着泪恭敬地行了三个大礼,然后掏出一卷纸来,朗声读了起来:“ 呜呼先生!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邀想永和初年,吾以孤身远归中原,先生显达之身,吐脯教诲,犹在眼前,呕血指引,历历在目。曾于襄阳指吾道:“今社稷动荡,山河破碎,扶风曾氏独此而已。”其情之悲苦,其指之所向,曾刻骨难忘。 吾以白丁冒领军职,随桓公西征,自此别先生于天涯,北征西讨,以全先生之诲,期先生之望。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先生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学生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其有极! 去年先生书与吾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吾先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奈关陇新定,百废待新,不敢轻离,却错失天机,竟于先生天人相隔。 孰谓智者殁而愚者存,贤者夭而钝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今日思之,万千思绪一如江水,拜先生草庐,但徒剩哀伤。 呜呼,斯人已逝,却情何以堪!” 听到这里,刘略三子大哭,连谢安也不由泪眼迷离地执着曾华地手说道:“前有挽联,字字珠玑,从关陇传到建康;今有祭文,句句真情,当从建康传至天下。真长兄有你这个学生,当无愧于九泉了。” 时间飞快地在流逝,很快就过了永和六年,迎来了永和七年,曾华在颇有好感地谢安和王羲之的引领下,慢慢在江东名士***里开始活泛起来。他一边结交江东名士,一边开始利用自己的威名大揽人才,来一趟不容易呀。 很快,素有武干的毛穆之弟弟,毛安之毛仲祖;陈郡江逌江道载等十几人被曾华一一征为参军。 正月十五,曾华应谢安、王羲之之邀,于四望山边临江赏月,在场的还有阮裕、袁瓌、殷融、孙绰、王濛等十数名士。本来按照阮裕、袁瓌等的想法,准备要妓女随从,却被曾华和谢安断然拒绝。 看到江月浩空,天水一色,众名士不由诗兴大发,纷纷吟诗赋以应景。 “恢心委形度,亹亹s首先吟出一诗,众人纷纷大声叫好。 王羲之不甘示弱,接口也是一首:“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众人又是一片叫好声。 接着阮裕、袁瓌、殷融、孙绰、王濛也是或诗或赋,大述名士情怀。最后只剩下曾华一人坐在那里继续喝酒。 大家得意之后,发现还有漏网之鱼,连忙围着曾华要他也吟诗一首以助兴。 曾华顿时挠头了,自己怎么能跟这些名士比,可是看这模样今晚是逃不掉的。他知道,这其中起哄地谢安合和王羲之几人可能还是真心的,其他的恐怕是想看自己出丑的居多。还是再剽窃一首吧。思来想去。还是李白的《把酒问月》比较适合。当即念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金~ 众人立即愣了一下,随即哄然叫好,尤其是谢安,念着“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许久才叹道:“叙平此诗一出,我们的诗赋都落了俗了。” 而闻好诗又大饮了几杯的王羲之不由有点醉醺醺的,当即叫童子铺纸磨墨。再挑数个灯笼在旁边。然后就着灯光月光挥毫作书,将众人地诗赋一气录下。众人围过来一看,不由又是一番赞叹。只见这以曾华诗为首地书篇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 王羲之对自己这幅颠峰之作也是非常满意,他左看右看,然后把笔一丢对谢安和众人畅然说道:“今日曾叙平诗作最佳,我也是感其诗意再汇此景才有此作,不如将此书给于叙平,也算是了了我地允诺。” 谢安抚掌叫好:“如此甚好,不如我再在后面书上一段小记,一记今日的盛况。”说罢,也挥毫在长卷后面地空白处写 ,汇成一篇完成的临江篇,待笔墨干了之后就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