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071-0080 (第1/5页)
0071-0080 [71] 朱元璋此时又面临新的选择,该怎么进攻呢 当时朱元璋已经占据了江浙和湖广一带,但元仍然占据着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要实现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 朱元璋并没有选择直接进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认为要想彻底的击败元朝统治者,必须先攻取山东和河南,然后再图大都。 这个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元朝实力还很强 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朱元璋在出征前对他的士兵和将领们说了一句话,以鼓舞他们的士气。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我们可以想像到,朱元璋应该是咬牙切齿说出这句话的。 北伐正式开始,主将是堪称明帝国双璧的徐达和常遇春,他们并未让朱元璋失望。经过残酷战争考验的吴军连续攻破元的防线,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山东。 这一过程实在是无甚可写,因为元军实在是不堪一击。 在王保保的心中,并没有把朱元璋和徐达当回事,在他看来,徐达军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纪律松散,战斗力差的农民起义军没有什么区别。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对付与他争权的李思齐,而只是将防守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脱因帖木儿,这位脱因帖木儿倒也是一位不错的将领,但和超一流的徐达常遇春相比,他还差得很远。 徐达和常遇春用自己的军事行动给他上了一堂军事理论课,他在济南还没回过味来,就发现自己驻守的山东已经遍插吴军的旗帜。 徐达常遇春一刻不停,从山东出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顽强的抵抗。 驻守在这里的是元梁王阿鲁温,他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危急时刻,他正确认识了形势,集中了五万军队,在洛水北岸布阵,等待敌军到来。 应该说,他占据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这个有利地形带给他两个优势,如果敌军敢于强攻,他就会召集军队击其半渡,打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即使作战不力,也方便撤退逃跑。 事实证明,他还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个优势,当然,不是前者。 当徐达军到达洛水时,他们并没有蒙古军队想像中的踌躇,而是在第一时间就发动了进攻,而组织进攻者正是永远当先锋的常遇春。 他带领军队象飞一样的度过了洛水,目瞪口呆的元军连部队都还没来得及组织起来,常遇春的钢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于是,"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梁王阿鲁温做了俘虏。 此时王保保才意识到,自己面前对手的可怕。 但已经太晚了。 [72] 就在徐达与常遇春出征山东,大破元军时,一个新的王朝在应天宣布了它的诞生。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继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当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位,而朱元璋的反应自然也是十分惊讶,然后连连推辞。 大臣们肯定不会甘休,于是磕头的磕头,寻死的寻死(当然只是说说),好像朱元璋不当皇帝他就活不下去。 朱元璋为了不让大臣们难过,并挽救那些想寻死的大臣,只好勉为其难的登基了。 当然了,最后还要再说两句比如我是被迫的,都是你们逼我之类的话。注意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脸上一定要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就好像马上要被拉去杀头一样难受。 历史上的这套把戏大家应该也看惯了,封建社会历来都是如此。但这一套不演也是不行的,大家各有所需,大臣演完后可以升官发财,朱元璋演完后可以做皇帝,可以说是双赢。 不管我们如何鄙视这套把戏,但王朝建立的事实及其对历史深远的影响的是存在的。 就在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将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延续二百七十六年,并将它的影响扩展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它的光辉,它的荣耀,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拥有的。 它的阴暗,它的丑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承受的。 1368年正月初四,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在这一天,一个伟大的王朝建立了。 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 他没有想到,这个位置会属于自己,其实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饱饭,一个家,一个妻子,如果运气好,能有一头牛帮他耕地。 然而现实的残酷逼迫他选择了这一艰苦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人可以陪伴他,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如果我当时能吃饱饭,能活下去,我还会走这条路吗? 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放牛娃朱元璋,不,我们应该称呼他为皇帝朱元璋了,他很明白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十九章 章节字数:4557更新时间:07-02-2215:49 [73] 在这里,我们还要介绍一下韩林儿,这位原先朱元璋的皇上现在哪里呢? 他已经在江底沉了一年了 1367年,韩林儿坐船到应天,由朱元璋手下将领廖永忠迎接,结果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船沉了,事后廖永忠承认是自己干的。但问题在于,他有没有得到朱元璋的指示呢?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朱元璋留着韩林儿只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当他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诸侯都没了,要天子干什么? 朱元璋事后曾经表白过自己,说他本无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张,并且还公开指责他,说如果不是你小子自己干这件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