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第3/5页)
嗦着,脑袋偏到一旁去,脸上难受得揪成一团,泪水在眼眶里面打转。 严敏万没想到,慕蓉支听了她的话,会这么动感情。这样炽热的感情,叫严敏愈加担忧了。她怀着既怜悯女儿、又毫不让步的感情说: “支,这些话,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这也是你爸爸、婆婆、你meimei和弟弟的意思。你告诉mama,能答应我们提出的要求吗?” 全家人的要求!爸爸、婆婆、弟弟meimei,事情更复杂,更严重了。不及细细思索上海家里是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慕蓉支的牙齿咬着嘴唇,连连地晃着头说: “mama,mama,你们不了解情况,我不能答应,我、我不能…mama!” 严敏惊惧地瞪大了双眼:女儿这样干脆地回答她的话,使她感觉吃惊!这难道就是那个从小对母亲百依百顺的孩子?这难道就是那个温顺体贴的女儿?严敏的心头肝火直冒,有点难以忍受了。从女儿敢于公然表示不能听mama的话,严敏看出来,女儿对那个表现很坏的青年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这种狂热的初恋之情,严敏是知道一点的,过去的诗人们,写过许许多多年轻人爱看的讴歌爱情的诗句,许多小说里,也描写过这种爱情,无非是眼泪、热恋、失眠,又是什么山盟海誓,向对方宣称,为了他而活着,也为了他而死去,在那些戏剧、电影里,不也是常常说道,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嘛!完全是胡编瞎造,一派胡言,小孩子的玩艺儿。现实生活要比这一切实在得多了!实在的生活里哪来的这么多浪漫情调啊! 在严敏这样的年龄,对任何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是很难更改的看法了。她觉得,这些东西,写在诗歌里,小说里,编进戏剧、电影,倒是挺好看的。不过也只是好看而已,她已经不怎么相信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的力量了。 要是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也这样收场;要是生活中的爱情也像戏剧、电影里的演员一样,只是在做戏,那倒还可以。可生活不是这样,狂热的感情,留下来的,往往是令人痛苦的回忆! 严敏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她怎么能眼看女儿陷入这种盲目的热情中而不干涉呢,这不是看见女儿往火坑中跳,而不拉她吗!严敏不能这么干,她忍了忍心中之气,缓缓地说: “我和你打开窗户说亮话吧,支!请你原谅mama的直率,也请你原谅我干涉你的私事。支,你是我的孩子,我辛辛苦苦抚养长大的女儿,当mama的,不关心自己的女儿,还有哪个关心?你将来也要生儿育女,也要抚养你的女儿,到那个时候,我相信,你一定知道,不论你做什么,目的总是希望子女幸福。” “嗯,大概是这样的,mama。”慕蓉支抑制着内心的悲哀,点着头,字语不清地说:“只是我永远不会不了解实情就管教她,也不会勉强做她认为不愿做的事情,更不会强迫她…” “这个…”严敏怔了一怔,喉咙里像堵着一口浓痰,女儿虽然在点头,可她说出的话,还是很顽固。她加重了语气:“这也只不过是说说罢了,如果有一件事刺激你的神经,日日夜夜折磨着你,叫你吃饭不香,睡觉不安,你又怎么能不说呢?” “mama…” “mama,你叫我时还那么亲热。支,我和你爸爸都已老了,我们都是普通的、平凡的人,希望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劳动,平平静静地过日子。不指望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了。在我们这样的年龄,还指望什么呢?我们的全部希望,不就是寄托在你们几个孩子身上嘛!我们的全部心思,不就是想着你们嘛!珊和松都在上海,在我们身旁生活,我们看得到他们的变化,知道他们的心思,能把握住他们。可你…最近我常常想,要是你在这样年轻而又关键的时候走错了路,永远留在山寨,过着艰苦的农村生活。那么,我们就是安安逸逸地生活在上海,心里头也是不得安宁的,孩子,到死也不得安宁的,你懂吗…” 说着说着,严敏也动了感情,眼圈红了起来。 “mama,”慕蓉支捋了捋鬓角的一绺头发,勉强抑制住自己的感情,说:“你听到了些什么呀?莫非你不知道,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些不负责任的议论吗?在不负责任的议论面前,人也该动摇吗?那么,还能做些什么事业呢?mama,你听我解释,听我解释完,你再说,好吗?你听来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原故的呀!” 严敏看女儿激动起来,决定耐下心肠,听听女儿的解释。 于是,慕蓉支给mama讲起来了。她说,初和程旭相识的时候,她也像mama现在一样看待程旭,甚至还公开给他提过意见,对他非常不满。后来她怎样发现,他在干一件踏实而又艰辛的育种事业,没日没夜,默默无闻地苦干、苦钻着。她给mama解释,程旭三年没挑担,是什么原因;大队姚银章,为什么对他印象不好;公安局又为什么要逮捕他;他本人又是怎样对待这些事情的… 大祠堂外,叫蚂子和蟋蟀还在鸣叫;从寨子中心的会议室里,传来主持会议的生产队长在高声的宣布什么决定;哪一家的婴儿,在哇哇地啼哭。 严敏听着女儿的解释,不时地点着头,一双眼睛瞪得老大。女儿心目中的小青年,遇到这样的厄运,也叫她大大地吃惊了。“文化大革命,”对严敏来说,确实是一场很大的运动,她在医院里,看到人们造反,炮轰党委,揪斗领导,刷大幅标语,有时候敲锣打鼓,有时候突然出去抄家,有时候在医院里批判专家路线,在绿茵茵的大草坪上辩论。南京路上的大字报,小字报,传单,标语,把每一家橱窗都刷满了,外地来的人,根本别想知道商店的名称。游行的队伍,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从北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