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张飞韩信岳鹏举 (第1/7页)
第一章 张飞、韩信、岳鹏举 风乍起,吹皱鄱阳湖;雾弥漫,笼锁庐山峰。 有道是:望着不见春,想汉宫图画,风飘交炉。棋枰容散,黑白胜负 难分;南朝古寺王谢墓,江上残山花柳阵。人不见,烟已昏,去筑弹铗与 谁论。黄尘变,红日落,一篇诗活易沉沦… 我在北京西郊的十八所开始写作。 这所院子不能随意散步。那一幢幢设了岗的灰色小楼惹我生出许多感怀。三十七年前,中共中央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这里曾经住过许多世界著名的共产党领袖人物。 率苏共代表团前来参加大会的是米高扬。他说,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兼有“牛一样结实的身躯和令人敬畏的面孔”的彭德怀元帅。 “米高扬同志,”彭德怀像尊铁塔,近在咫尺地墩实在这位苏共代表团团长面前,以传统的中国农民的纯朴性,不拐弯不打结地当面诘问:“为什么斯大林生前你们都喊他天才、英明、万岁,可他死后你们又骂他漆黑一团?” 米高扬脸红这一问关系到政治人物的政治品质。 “他的错误既然那么严重,为什么不在他生前提意见,人死了才算旧账?”彭德怀皱起眉头“他还能听到改正” 米高扬赧颜地耸起肩膀,双手一摊:“当时谁敢提呀…” “这是对党对人民对领袖负责的态度” 米高扬避开彭德怀的目光,那目光太纯洁太正直…太天真。没有水晶一样透明的心是难以承受的。 他用诉苦的口气说:“谁提了谁就要掉脑袋!” 彭德怀眯细了眼,足足打量米高扬五秒钟,嘴角开始抽搐,流出一股嘲意。他的身体缓缓扭转,就在背过身去走开的一刹,右臂忽然抡起:“怕死还当什么共产党员!” 两年后,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发言,提出批评意见,并且呈上“万言书” 他没有被杀头,但他还是折失去了国防部长职务,并且成为“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代表人物… “张飞” 一九五九年“八一”建军节前夕。 暮色沉沉,有位“秀才”求见毛泽东。 他走进“美庐”时,卫士田云玉见到他在哭。庐山上发生的这场风波,工作人员若明若暗都知道了一些。 卫士引他登上二楼。一进门,看见毛泽东的刹那,他“放声大哭”“哭得很厉害”腿也软卫士劝不住,毛主席也劝不住。他说:“主席,我年轻,没经验,上当受骗了…” 也许应了“秀才闹事,十年不成”?有的秀才确实看问题敏锐深刻,风头上真能慷慨激昂,可是风向一转,便跌落下来。 不过,那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氛围,何况又是面对功高如山、扭转乾坤的巨人毛泽东,秀才被迫讲了违心话或真以为错了而反戈一击,是可以理解的。 他一边流泪,一边检查,一边揭发。 毛泽东一枝接一枝吸烟,脸色凝重,却并无惊愕、震怒、义愤之类声色流泻。 自己讲的检查出来,别人讲的也揭发出来;会上谈的说一遍,会下的议论也揭发出来… “到了斯大林晚年”“专横独断”“好大喜功,偏听偏信”“有些像铁托”“错误只有错到底才知道转弯,一转弯就是一百八十度”… 会上是阴谋,会下这些议论算什么?当面是阴谋,背后又当何论?“万言书”是阴谋,背后的论点却脱离了对事而变成为对人的指责…算什么! 毛泽东却没有“龙颜震怒”他只是把烟蒂用力拧熄在烟灰缸里,轻轻叹口气:“唉,莫哭,莫哭你还年轻,要振奋精神,继续搞好工作…” 送走痛哭流涕的“秀才”毛泽东没完没了地吸烟,没完没了地踱步。 值班卫土轻手轻脚走到办公桌旁,换上一杯新茶。他准备退出,却又顿一下步。因为毛泽东迎面踱过来 前几天,毛泽东也曾这么踱过来。那次“促进派”的几位同志汇报了将近七个小时;那次,毛泽东听完汇报便没完没了地吸烟踱步;那次,毛泽东突然用一根食指按在卫士胸前第二颗纽扣上问:“你知道彭德怀过去叫什么名字?他叫彭得华,要得中华。” 卫士田云玉就是由此才知道彭德怀出事 这次毛泽东没有用食指按卫士的纽扣。他经过卫士身边时,就像经过一片旷野,就像根本不存在这个人。毛泽东在思考问题时常会如此“目中无人”卫士松口气,悄悄退出门外。 毛泽东喝一口龙井茶,目光从堆积桌案的简报、资料汇编以及“动态”、“情况”上一掠而过,旋即踱向窗前。 山下暑气蒸人,山上清凉世界。微风穿窗,清爽宜人,还带来植物的馨香。他胸脯起伏几下,忽然前出一句:“赫鲁晓夫之后是彭德怀…”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讲出这句话,以后会上会下又讲过几次,言简意赅,反映出他的全部思考和看法。 思考的起因是彭德怀的“万言书”但思考的“落脚点”却根本不是那份“万言书” 彭德怀上“万言书”的原因很简单,可以简单到两年前他朝米高扬抡胳膊:“怕死还当什么共产党员!”可以简单到一首民谣: 谷撒地, 薯叶枯。 青壮炼铁去, 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 请为人民鼓咙胡①! 彭德怀抢着胳膊跳出来。他这一“鼓咙胡”便成了流芳千古的人民英雄。 ①咙胡——喉咙。 毛泽东所处位置,思考决不能像彭德怀那么简单;他所肩负的责任,也不允许他像彭德怀那么简单。在庐山,彭德怀是英雄,毛泽东也是英雄。这说法并非自相矛盾,恰说明了事物的复杂性;不能简单以胜败论英雄,又怎能以简单的对错论是非? 论述这个问题,须专门一本书,而非现在这本书所要完成的任务。本书只是将毛泽东思考的几个阶段几个要点列出来。 登庐山每上一公里路要转十七道弯。当毛泽东“跃上葱茏四百旋”时,正是“三面红旗”遇挫,面对一片“反华大合唱”他恰似“一山飞峙大江边”对于包围中国的骂声,他是“冷眼向洋看世界” 毛泽东“冷眼向洋”看美国,看台湾,看苏联的赫鲁晓夫,决非像某些书里所写“冷眼看着他过去的战友们上山,一一收拾他们”… 形势座谈会开始不久,几位“促进派”向毛泽东汇报“彭德怀发言有问题”毛泽东不介意,当着卫士们的面说:“此人是张飞,不就是提个意见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