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六章大战序曲顺水推舟一 (第2/3页)
五台菜,虽然那个西芹不是山西的,可是平蘑那可是五台县的特产。特别当箫国栋告诉赵丕廉,所有的菜都是宋哲武亲点的,这让赵丕廉更是惊诧不已,宋哲武这样做很明显对他很是恭敬,可他想不明白,宋哲武这样前倨后恭是什么原因,难道下午生了什么事情? 正当赵丕廉满头雾水时,宋哲武笑着对赵丕廉说:“今天下午我们见面,我是拜见中华民国内政部次长、山西阎主席代表赵丕廉赵次长;现在我是在宴请同盟会前辈、山西省立师范学校校长、麓台先生(赵丕廉(1882--1961),字芷青,号麓台)。” 宋哲武这话赵丕廉那里听不明白,这分明就是说,‘你是代表阎锡山来的,我对阎锡山有些不满,自然对你赵丕廉就有所慢待。可是如果不谈公事,我宋哲武对你本人还是很尊重的。’赵丕廉暗自松了口气,心说这样就好,只要气氛融洽,什么事情都是好谈的,心里开始紧张地琢磨,一会该怎样把谈话引入正题。 宋哲武拿过酒楼老板只有在招待贵客时才肯拿出来的银质酒壶,亲手给赵丕廉倒上酒,壶中的的酒一倒出来,立刻满屋都是汾酒那清冽的香味,赵丕廉不禁连声说“好”吸着鼻子说:“这是五十年以上的汾酒,想不到在涞源还能喝上这么好的汾酒。这样的汾酒,我现在只能是在阎主席那里偶尔能喝得到。” 宋哲武也笑着说:“麓台先生好见识,这正是五十年以上的汾酒,这还是我出征湖北前,阎主席让次陇先生带给我的。不瞒麓台先生,现在这就只剩下了五坛了,换成一般人我还真是舍不得拿出来呢!” 宋哲武这话让赵丕廉很高兴,点头说:“是啊!这五十年的汾酒因为山西辛亥以后至二次北伐前这一时期战乱不断,酒坊害怕战乱损失,都提前卖了出去,现在窖藏的好酒不多了,除了阎主席就是有钱也买不到。阎主席能舍得把这样的好酒送给文戈,那可是十分难得啊!”见赵丕廉要把话题引入正轨,宋哲武心说,‘这可没到时候。’指着桌上的菜肴说:“知道麓台先生是五台人,本想做些先生的家乡菜,可是山西菜很多,据说有三大菜系,我也分不清楚,这是询问了原来的涞源县长孟楚和酒楼的老板才选定的,不知对也不对。如果有错,我这也是愿表‘芹献之心’还望麓台先生指正。” 赵丕廉点头说:“文戈说的基本不错,不过如果细分起来可不是三大菜系,而是四大菜系,具体是:太原菜、晋南菜、晋北菜和上党菜。其中以太原菜为晋菜主要代表。太原菜即晋中菜,亦称阳曲菜,汇集寿阳、榆次,祁县、太谷等地的烹调技艺,吸收京、鲁、豫、沪、川等南北各地菜肴烹调之长,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一套有独特地方风味又有广泛适应性的菜系。总的风味特点是:味重香咸、喜食酸醋、油厚色重、软嫩酥烂。此为晋菜正宗风味十六字块。虽然它吸收众家之长,可是自身风格也就淡了。在现今的晋菜里只是以我们五台的为代表的晋北菜特色更重些。特别是因用山西老陈醋烹制,山西的糖醋菜别有风味。” 又指着桌上的菜说:“这几样菜都是正宗的五台菜,不错!不错!我可是要谢谢文戈费心了。” 宋哲武端起酒杯说:“麓台先生博学多闻,哲武受教了,我们今天一是为麓台先生先生接风,二是给麓台先生赔怠慢之罪,来,我们共同敬麓台先生一杯。” 赵丕廉一边谦让一边和宋哲武等人一起喝干了杯中的酒。随后众人推杯换盏不断,宋哲武、箫国栋、陶蓉又连连给赵丕廉敬酒,赵丕廉酒量很大,杯杯见底,三巡之后,酒量较差的箫国栋和陶蓉两人就不敢再敬酒了,只有宋哲武还是谈笑风声地和赵丕廉天南地北地说着些不痛不痒的闲话。 赵丕廉在和宋哲武对干一杯后,咋着嘴说:“山西汾酒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历史上,汾酒曾经有过了两次辉煌: 15oo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廿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晚唐时期,大诗人杜牧一《清明》诗吟出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汾酒的二次成名。汾酒应该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名酒,据史料记载,贵州的‘茅台’是清代康熙年间,一个山西盐商传去的。陕西的‘西凤’是山西酒坊迁入,始创‘西凤酒’。至今我国不少地方的名酒中仍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见其渊源。” 赵丕廉放下酒杯,不经意的扫了宋哲武一眼,话锋一转又对几人说:“山西汾酒之所以好,芷青以为这主要是因为山西的水好,只有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